•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问鹅亭与竹泓梓家舍

来源:泰州市民政局 编辑:钱宇璇 2023-07-05 15:51:07 查看数:0

去县城十三里为芦洲,东南下九里为徐家庄,先人坟墓所在,有亭枕溪,颜曰“问鹅亭”。

明代万历初年,兴化徐氏家族的第9世孙徐来复,在一处名为“徐家庄”的地方,写下了一篇《问鹅亭记》。在文章的开篇,徐来复明确记录了徐家庄的地理位置——芦洲东南九里。如今我们检索各种版本的兴化舆图和地方史志,也无法在芦洲的东南方找到这座以姓氏为名的村庄。从明代万历朝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400多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座村庄或者毁于战火,或者被洪水吞没,又或者由于饥荒、瘟疫而废弃,当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徐家庄早已改名换姓,以另一种面目重现于世。

借问天鹅今在否

在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徐家庄先后有“南庄”“椿庄”“工部庄”等不同名称,其中“工部庄”一词,与徐氏家族第3世祖徐谧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徐谧,字惟宁,号守愚,明永乐十年(1412)贡士,初授大理寺左寺副,后升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因此又称“徐工部”。在兴化时,徐谧蓄养了一只大白鹅,这只大鹅非常聪慧,很通人性,时人视为“异禽”。徐谧到京城做官之后,大鹅每天早晨按时鸣叫,催促徐谧起床上朝,徐谧进宫议事时,大鹅静静蹲守在皇宫外的金水河边,等到退朝之后,一人一鹅姗姗而行,招摇过市。这只大鹅在京城非常有名,以至于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号:“徐工部鹅”。

而在地方史志里,大鹅更是被赋予了一层传奇色彩,成为一只翱翔在紫禁城上空的天鹅。《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载:徐工部谧蓄一天鹅,有所往,鹅必从之,入朝则迴翔云际,俟退朝乃下,人以鹅卜谧出入,晚乞休,笼鹅归里。徐谧致仕返乡后,住在“芦洲东南下九里”的徐家庄,徐家庄也就得名“工部庄”。徐谧每天饮酒弄鹅,尽享田园之乐,并写有《晚年自赋写怀》诗,诗云:茶香酒熟田千亩,云白山青水一湾;若荷天公恩许我,暮年来共白鸥闲。在京城时,徐谧与时任翰林侍读的高穀情谊深厚,高穀告老还乡回到兴化之后,两位退休京官之间更是往来频繁。《问鹅亭记》说:“少保解组,时筑室‘莲花六十四荡’中,去公草堂近。少保往来莲花间,必移棹访公,弄鹅赋诗,怡然终日。”高穀步徐谧诗韵,写有《和徐丈守愚写怀原韵二首》,诗云:

仙翁住近中桥市,桥下清流日几湾;却笑红尘名利客,长年奔走未能闲。

千寻乔木荫家山,隐处殊非九曲湾;诗酒琴书惟适性,老年谁得似君闲。

数年之后徐谧仙逝,大鹅不眠不食,很快也追随主人而去。徐谧墓坐落于城南张家庄,墓道旁建有一座“鹅冢”,冢内埋葬的即是那只通晓人性的天鹅。某年某日,高穀又一次路过“工部庄”,草堂依旧,故人已逝,惟有村前一湾九里港,晚来时几点渔火对愁眠。高穀睹景伤情,怅然赋诗,诗云:借问天鹅今在否,水禽沙鸟自双双。

予邑东去廿里许

在竹泓古镇九里港河的南岸,有一座很小的村庄,村中只有几十户人家,大多数都姓徐。村庄原名“坟院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名称,用来作为村名似乎并不合适,现在我们知道,原来这里就是兴化徐氏家族的祖茔地之一。《庆云堂徐氏家谱》载:五世祖退庵公茔地,座落县治东南,离城二十二里九里湾坟院头本舍。

《徐氏家谱》里所说的退庵公,是指徐氏第5世祖徐宾旸。徐宾旸,字国寅,号退庵,明代庠生,诰授七品散官转太仆寺主簿。徐退庵殁后葬在坟院头,自此之后,徐氏家族的后世子孙们世世代代都安葬于此,由此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家族墓地。坟院头和徐家庄都坐落于县治东南22里,其中徐家庄是徐氏家族的生活场地,而坟院头则是他们的祖茔地,二者相互毗邻,是同一座村庄的不同区域。

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在这里生儿育女,一年年寒暑交替,一代代生死轮回,生老病死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即所谓“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祖宗子孙世代坟墓安于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祖茔所在的地方,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故乡。随着徐退庵下葬于坟院头,徐家庄也就正式成为兴化徐氏家族的聚居地之一,徐氏后人称之为“肇基”。

徐退庵的次孙徐大经在《椿庄公别墅胜集小引》一文中说:予邑东去廿里许,地名曰“九里港”,荒舍参焉,肇基于先大父退庵公。徐大经的文章撰写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这一年兴化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县的大事,李春芳蟾宫折桂,状元及第,就此拉开兴化李氏家族“称雄江淮五百年”的序幕。徐大经与李春芳是儿女亲家,能够与状元宰相结为姻亲,可见徐大经本人一定是人中龙凤,徐氏也是与兴化李氏门当户对的名门望族。徐大经,字正夫,号中桥,明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官授直隶获鹿知县。后因赈灾放粮被贬为河南太康知县。徐大经为政宽仁,老百姓收益良多,因此为他立生祠,以示感谢和纪念。

徐大经的长兄名叫徐天伦,号双桥,明代贡士,常年居住于徐家庄。按照传统社会的惯例,只有作为徐氏长房的徐天伦,才有资格入葬坟院头徐氏祖茔,而身为徐氏二房的徐大经,就只能另外选址,安葬于别处。这样的墓葬制度,从客观上来说,也促成了一个家族的开枝散叶,绵延不绝。《庆云堂徐氏家谱》载:天伦,葬坟院头穆穴。大经,葬唐子镇董家庄。

问鹅亭

明代后期,问鹅亭就已经远近闻名,《万历兴化县新志》载:“工部徐公谧……家有亭曰‘问鹅’”。一直到晚清时期,问鹅亭还屹立在九里港的水边,成为与濯缨亭、沧浪亭、迎翠亭等齐名的名胜古迹,被收录在地方县志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载:问鹅亭,在县东南徐家庄,明邑人徐大经筑。修筑问鹅亭时,兴化徐氏家族正步入一段非常显赫的时期,在徐大经的6个子侄辈里,有4位入选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成为“太学生”。

明万历二十年(1592),徐大经的孙子徐来仪高中进士,传送捷报的驿马从官塘上飞驰而来,小小的兴化县城里,喜庆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当一个家族蒸蒸日上时,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回想起祖先们创业时的艰难,他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他们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四季?又曾有过哪些爱憎得失?徐大经和他的子侄辈们,在徐家庄的水边修建起一座亭阁,命名为“问鹅亭”,至于其中的喻意,徐大经的另一个孙子徐来复解释得非常清楚:少保过工部庄时,有“借问天鹅今在否,水禽沙鸟自双双”之句。亭以“问鹅”,袭其意也。问之者鹅,思之者公也。少保思之,而公后之人愈思之也。思之不得,故假鹅以名吾亭而寄之思也。名为“问鹅”,实际上是借天鹅之名,寄托对先祖的思慕之情。正是天鹅的主人徐谧最早从县城迁居徐家庄,徐氏后人饮水思源,于是修亭以示纪念。

如今问鹅亭早已荡然不存,而关于明代后期徐家庄一带的地理人情,还保存在一首诗里,一直流传至今。徐来贡《问鹅亭》诗:九曲溪湾处,孤亭有问鹅;大都人客少,只是水云多;野鸟冲青霭,游鱼趁碧波;夕阳平野暮,时听采菱歌。孤亭、白云、野鸟、游鱼,秋天的水上云淡风轻,晚风里有荷花香,那采菱的女子坐船头,俯下身去翻菱蓬,翻翻又停下,想起一个人来,暮色就落满了人间。诗里的“九曲溪湾”,所指的即是九里港,九里港是竹泓港的一条支流,《民国续修兴化县志》说:(竹泓港)一支西流,经蚂蚁舍、梓受舍、榔头舍为九里港,潴旗杆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县志的记录里,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名——梓受舍。

从“徐子寿舍”到“梓家舍”

入清之后,兴化徐氏家族又出现如徐炟、徐步蟾等2位进士,以及徐漺、徐祚荫、徐步云、徐日暄、徐晋升、徐庭芳、徐振熙、徐振镛、徐砚丰等9名举人。清顺治年间,徐氏第11世孙徐炟先后出任山西、贵州、广东布政使,官至从二品,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到清乾隆年间,徐氏第14世孙徐步云任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也是权倾一时的重要人物。如今在竹泓梓家舍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梓家舍出了一位名叫徐子寿的京官。某一年徐子寿跟随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听闻这位风流皇帝将要路过竹泓九里港,徐子寿于是吩咐族人,用五彩绸缎在湖荡里假造出满湖的荷花。乾隆皇帝目睹奇景,龙颜大悦,下旨说徐子寿接驾有功,官升三级。不过不久之后就被人告发,徐子寿用假荷花欺骗皇帝,犯下欺君之罪,被勒令革职还乡,最终郁郁而亡。这则民间传说的故事原型实际上就是徐步云。徐步云,字蒸远,号礼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说:幼机警,风神玉立。制萟辞赋并工,善诗古文,书尤精妙。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著名的“两淮盐引案”爆发,此桩大案牵涉到前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而卢见曾和徐步云之间有师生之谊,为报答师恩,帮助老师开脱罪名,徐步云不惜铤而走险,暗中向卢见曾通风报信,当时参与此事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受此案的牵连,徐步云、纪晓岚都被罢官流放,分别遣送至新疆伊犁和乌鲁木齐。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徐步云回到原籍,乾隆三十八年(1773),徐步云重获起用,任四库全书分纂官,不过3年之后,徐步云再次受人牵连,又一次削职为民。徐步云宦海浮沉的经历,经过一二百年的口耳相传之后,逐渐演变成了“假荷花骗皇帝”的民间故事。

历史与传说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二者尽管内容迥异,然而却有着相同的内核——都是欺君之罪。至于徐步云如何被讹传成徐子寿,对此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徐子寿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遍查整部《庆云堂徐氏家谱》,也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人。“子寿”二字最先出现于明末清初时期,《庆云堂徐氏家谱》记载:

长春,字叔夏,配邓氏,葬子寿舍正穴,生子一,字。

字,字义一,配邵氏,葬徐子寿舍昭穴。生子一,光表。

很显然,这里的“子寿”“徐子寿”都不是人名,而是作为一处地名而存在。徐长春是徐炟的堂叔,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清代顺治年间,就已经有“徐子寿舍”这一地名。此后又经过了数百年,岁月悠悠,人世无尽。“徐子寿舍”在经历了从“子寿舍”到“梓寿舍”再到“梓受舍”的演变之后,最终成为现在的竹泓“梓家舍”。与之相对应,那座九里港边的徐家庄,连同水边飞檐翘角的问鹅亭,也就一起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