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沟埭
靖江长安市的弯腰沟埭,在抗日战争时期就闻名于苏中大地,享有“东方莫斯科”和“小延安”的美称。日军当时曾悲哀地说“宁愿过三道州,莫能闯弯腰沟”。
弯腰沟埭,本名宦肖埭,因其是依傍前面刘家埭和后面嘉宾圩之间的一条东西长1公里多的弯曲 腰沟逐渐建居而成,当地群众开始称之为弯腰沟上的埭,久而久之,便简称为弯腰沟埭。
弯腰沟埭地处靖江、泰兴、如皋3地交界部,离当时3县的县城均较远。且东临夏仕港,北近界河,地理位置独特而呈偏安之地。过去这里的人家绝大部分比较穷,虽穷志却不短,他们正直善良,心胸坦荡,为人仗义且爱打抱不平。故而旧时当地曾流传一种说法:柏木桥开刀鱼行,小市常有‘强盗’藏;弯腰沟人最正直,拳头把势(式)服四方。“强盗”正是闹革命的穷人。
1937年12月8日,日军千余人从江阴北渡占领靖江后,与伪自治会袁鲁臣一伙相互勾结,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清乡”和“扫荡”。弯腰沟埭首当其冲。1938年,日军闯进埭中,抓走十几名抗日积极分子,将他们带至界河之北的黄家市活埋,这更增添了弯腰沟人民对日军的仇恨。为了更好地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建设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靖江县委研究决定,从1941年1月起,靖江党政机关逐步转移到弯腰沟,在开明地主叶秀怡主动腾出的十几间房屋中正式办公议事,并在邻近的孙家半埭、唐家埭、长埭等处兴办了新四军所需的榴弹厂、被服厂、医院、后勤部、保卫科,后来为培养中共党政干部创办弘毅中学(被誉为靖江的“抗大”)。
1943年4月,伪十九师占领靖西后,伪师长蔡鑫元垂涎伪警察局长陶明德在新港、八圩港口等地的巨额税收,尤其是当时的新港,商业畸形繁荣,有江轮船停靠,是水陆交通的集散点,在军事上颇具地位。蔡发兵占领了新港,这对时为抗日根据地中心的弯腰沟一带,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苏中抗日根据地从新港运进的许多紧张物资,特别是军用物资,以及南来北往的秘密人员,都将受其影响。为此,县委将此情况报告苏中三地委书记及军分区政委叶飞。叶飞立即来到靖江,在弯腰沟附近的唐 家埭召开靖(江)、如(皋)、泰(兴)、泰(县)的独立团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利用“蔡陶 矛盾”,采取“打蔡保陶"、“联陶监蔡”,共歼伪军,不准许伪十九师人员进陶据点打电话,躲逃兵,并要陶部随时提供伪十九师的行动信息。在获知伪十九师确切行踪的消息后,4月15日清晨,靖、如、泰、泰4县独立团和分区特务营,在分区副司令员张藩指挥下,埋伏在新港至靖城公路中段的药师庵两侧麦田里和老百姓家中。当伪军进入伏击圈后,独立团的指战员们在雄壮的冲锋号声中,从四面八方发起猛攻,打得伪军无处逃遁 。这次战斗,除七十三团团长陈正才和特务营长朱鼎坤侥幸逃脱外,共歼灭伪十九师3个营450多人,俘虏伪团副戴子平、伪营长宋栋臣等2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使伪十九师遭到重创,从而保证了弯腰沟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形势好转后,中共靖江县委于当年6月上旬在安武乡开展了“三三制”(即中共党员、进步分子、包括开明的地主富农在内的中间人员各占三分之一)民主选举乡长的试点后,接着推广至整个长安区,从而用“丢豆子”作选票这种简单实用而又充分体现民意的方法,建立起了牢固的基层抗日民主政权。
10月16曰至22日,中共靖江县委在弯腰沟举行了由120名各界代表参加的首届县参政会会议,提出“还政于民”的口号,大会通过了《参政会组织条例》《参政会选聘条例》和《关于减租减息的决议案》。此后,靖江抗日根据地各区乡农民抗敌救国会(简称农抗会)相继成立,减租减息不断深入开展。11月,县委又在弯腰沟召开了由184名代表参加的全县农民代表大会,会上正式通过了《减租换约条例》及《租田赎田条例》,由抗日民主政府公布施行;在县农抗会建立的同时,青抗会、妇抗会、儿童团也得到了发展,抗曰的群众力量大为增强。弯腰沟埭参加革命的人越来越多,军政、军民关系真正到了鱼水难分的地步。民兵、儿童团日夜轮流值岗放哨,所有群众自发积极警戒,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迹象,立即报告,不让敌人对抗日根据地有一丝可乘之机。中共靖江县委在“小延安”弯腰沟埭运筹帷幄,领导全县军民打日伪,建政 权,终夺取了靖江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