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岳飞五大棍将与垛田王横子村

来源:泰州市民政局 编辑:钱宇璇 2023-07-05 15:50:08 查看数:0

王横村,俗称王横子,距兴化城12华里,现在垛田镇境内,是垛田镇最东北的一个村庄。这里,自古是率头湖(今得胜湖)中的一个无名的洲子(水中的高墩),东至湖东口 ,西至湖西口,南是一往无际的得胜湖,北部跨白涂河,四周被湖荡芦草所包围,境内多沼泽,犹如世外桃源,是古时人们避乱、隐居的理想之所。据历史记载,“发生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最后一次大海浸,使江淮海岸线向西推进到高邮湖西岸,现在的高宝湖及其以东的里下河处于海湾之中。”“海潮退后,兴化城一带已露出水面”。经过黄河河水及雨水漫长的淋洗,王横一带周围的土壤逐渐脱盐,为植被所覆盖,形成了水中绿洲。到了距今约42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兴化境内就有先民在这片绿地上生活繁衍。他们除了捕鱼摸虾之外,还进行一些葑田(开发江湖水域)活动。使得兴化境内,特别是垛田境内河沟纵横、绿洲片片,形成了王横一带垛岸纵横、河沟环绕的独特的地貌环境。

据《兴化史志》记载,到了楚怀王时期,这里又分封给了昭阳王,成为昭阳王的食邑。这里先是牧马场,后又成为楚兵“围海造田,试种水稻”的场所。相传,为了造田,昭阳王曾把楚怀王赏赐给他的“和氏璧”用于率头湖中镇妖。后来,海龙王八太子白龙从东海来兴化时,游到马家簖,因龙须碰到了簖而缩回头,改向西南方向游去,至率头湖中生活,白龙生活的故址“水龙宫”今仍在王横村东。率头湖因此改名为缩头湖,并引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汉代吴王刘濞时,此地为煮盐场。直到宋代王横一带一直成为煮盐、储盐、运盐的港口。目前,村北仍有当年先人们煮盐的遗址“窑头址”。村中还有不少人家因当时堆放过盐而湿潮。据史料记载,王横村后的白涂河为北运盐河,是通往黄海的主要通道之一。相传,它和车路河、梓辛河这三条大河是海龙王从卧居兴化的黑龙身上抽出来的三根筋而形成的。而白涂河也因白龙(海龙王八太子)游过而得名。这三条河成为当时(特别是宋代)兴化历史上著名的运盐河。

南宋建炎二、三年间,据《兴化史记》记载,1129年,水泊梁山抗金义军张荣曾在 当地渔民郑渥、孟威、贾虎等人的接应下,在水浒寨(今王横)一带驻扎下来,训练水军,抗击金兵。他们事先在缩头湖中水域里打上许多木桩,然后再至溱潼引诱金兵出战,等金兵的战船搁上木桩进退不得后,再出其不意,四面出击,结果获金驸马胡乃巴,并金兵300多人, 义军大获全胜,遂改缩头湖为得胜湖。

南宋绍兴年间(1132年左右),王横因不服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问罪于岳飞,在平江(今苏州)平江路大柳枝巷朱马高桥被冯忠、冯考杀死后。为逃避秦桧等人的追杀,和王横亲如兄弟的张保带着王横的家人,即刻雇用高姓船夫的船顺江而下,来到了“自古昭阳好避兵”的得胜湖的绿洲上(今王横)隐居。他们在此建造房屋,围猎捕鱼、垦荒造田、栽种蔬菜、烧盐、运盐,过着淡清平安的生活。至此,王横的地貌得以形成。到目前为止,王横村仍保留着先人们在此隐居的遗址:高家洲子、张家洲子、王家洲子。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张、王二姓互相通婚,建立了世代友好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村中还流传着“张、王二姓数代表”的说法,即张、王两家建立了历代表亲的关系。

据1998年第5期《苏州杂志》杨彦蘅的文章介绍,1261年,岳飞平反昭雪后,宋理宗赵昀皇帝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王横为虎衔将军、平江驿土地,当地人们并刻有王横石像一尊(该石像现在苏州博物馆收藏),造庙供奉。居住在这儿以烧盐、煮盐、栽种蔬菜为生的王横的后人们,由于在出卖蔬菜或卖盐、运盐的过程中,听到了这个消息,高兴不已,甚是扬眉吐气,遂以王横的子孙向外人炫耀,并以“王横子”来命名他们居住的绿洲。而那些外来买盐或购买蔬菜的人,也都以到“王横子”采购相传,渐渐地“王横子”的名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据王献庭、王一丰老人介绍,过去王家祠堂所立的第一块牌位念明公(王念明),据查,王念明乃王彪之子,王横之孙,据此,“王横子”以王横命名得到了有力的证明。虽然经过了若干年的变迁,但“王横子”的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今人所沿用。

据《兴化史志》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据《兴化史志》记载,草堰人张士诚和李伯升、吕珍等18人齐上戴家窑起义。义军从丁溪河折入中盐运河(今车路河),到达得胜湖后,就驻扎在湖边周围村庄上蓄势待兵,训练水军。为粉碎元军的围剿,张士诚和他的水军在王横一带挖了许多南北走向的垛子,与得胜湖中的芦荡一起演为八卦阵,结果大败元军的三次围剿,取得了胜利。目前,八卦口的遗址犹在王横村前,成了王横通往得胜湖的主要通道。而那时开挖的星罗棋布战壕,使王横子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地貌,也为王横人以种植蔬菜为主奠定了基础。

到了元代中期,由于出现了历史上的北人南迁的情况,王横子也不断有新的人口进入,他们在张士诚开挖战壕的启发下,在原有的岸、田的基础上,又纷纷开荒挖垛、造岸,目前,村中的垛岸及大田中,仍保留着当年先人们开挖的遗址,如:杨家岸、汤家田、丁家田、方家圩子、邱家荒、苏家凹等。这些岸、田的形成,正是他们当年插草为标、垦荒造田的见证。大量荒地的开挖必然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北方人的玉露息(玉米)、草露息(高粱)、麻、花生、蓝花草、向日葵、油菜等种植大面积的进行推广,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长。

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于土地大量集中,以及战争、水旱灾害等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人口大流亡。据《中国通史》记载,当时江淮等地“人口流亡过半,十者仅存其一”。据《兴化史志》记载,在这期间,又加上朱元璋怒将支持张士诚的原兴化土著人数千户强迁良乡、皇庄。在这样的情况下,江淮地区“百里无人烟,千里无村舍”的荒凉的景象。为了发展生产,疏散因战争而造成的膨胀的江南人口,朱元璋又采取了南人北迁的方法,将昆山、苏州阊门一带的战俘、流民以及一些富家子弟,以抽丁的方式一并谴往苏北。据《琅琊王氏谱》查证,当时迁往本村的有“琅琊王”王国英、“百忍堂”张星庭,和吴、陈、高等。这些迁移过来的人,在这里及周围的四邻八乡置买田产,种植南方带来的瓜果、蔬菜、菱、芋头、生姜等,还把南方人的织布、染布、苇编、柳编、稻草编织等手工制作技术带来,使这里的生产项目更加全面,生活水平更加提高。

据《兴化县志》记载,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兴化县除了要上缴马草9万余包外,还要上缴水马站粮18000石(担)。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的《兴化县志》载,当时兴化又成了养马场,共养540匹种马,分为永兴、长兴、广兴三个厂(场)进行饲养。王横子一带及得胜湖的草地属长兴场(在今昌荣)的马场基,村东目前仍有东、西“走马圪”遗址两处。在生产的过程中,先民们不但要上缴皇粮国税,还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牧马粮草。人民的负担十分的繁重。在草料不能满足上缴任务时,还要大面积地围湖栽草,据村中老人证实,得胜湖中有好多草都是人工栽种的。总之,兴化的牧马史,其实就是当时人民的血泪史。

清代康熙年间,王横属兴化县东图二司。政府为了鼓励因战争、灾荒而流离失所的人民回归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虽然实行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据《清代江淮农业史》记载,如50户耕种奖耕牛一条、犁一副、风车一副等,但由于当时蝗虫、水灾等的侵害,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到了乾隆中叶,米价上涨,又改用“斗”衡量米和布及其它物品的交换,“斗”是一种量粮食的器具,方形,也有鼓形的,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担)。严重的缺粮,造成了人口的不断外流,据《琅琊王氏谱》查证,到清道光年间为止,王横王氏由于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迁往各地的就有几十户,1998年射阳县合兴镇王庄王大忠老人到王横认祖归宗。据其支谱记载,清道光年间(1875年)左右,其先祖从王横子外流到射阳一带换糖,后定居在那里。1937年又有一支去了上海吴淞。又据查证,清道光年间王横子王氏又有一支迁往兴化城求学, 后出了时任徐州府教谕的王月旦,兴化四牌楼上有颂扬他的一块“琼林耆宿”的匾,此支在兴化后,改“琅琊堂”为“春午堂”。另外还有大丰三圩、高邮王垛、安丰镇、沙沟王家庄、垛田王家等地的琅琊王氏都出自王横。生活在王横的张氏、高氏等也是如此,张氏一部分迁往兴化城,在兴化城中开米店、做窑工等,还有的在现城东镇长安村、戴窑镇等地。

据老人王献庭介绍,清同治年间(1873年)王横的董司由村人王美方(王善余上四代祖)担任,进行村庄管理及民事调解。清光绪年间,王横子的人口基本稳定,住户也有一定的扩大,王家洲子沿土地庙东的小河向东扩展成村民居住地,至此,王横子已有300户左右,12种姓氏共同生活。村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时村中有王开芝三兄弟的磨坊、张茂芝的酒坊、张学好、张五的染坊。村级规模、村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北方的难民(哎子)大量涌入南方时,王横子也有“哎子”的不断骚扰,他们扬言如果不给吃喝,就放火烧村,村人人心惶惶。在村人张鹤美(张怀建上四代祖)担任董司后,为了维护村庄的治安,首先组织村民接济这些“哎子”,然后又组织捐款购买樟木兴建张家洲子前面的木桥。村南富户刘云山也个人出资兴建了高家洲子之北桥。这样,古老的三个洲子就互相连接起来。同时村里又购买了“水龙”(一种消防工具)及铁钩、水亮子等消防器材,防止“哎子”来进行骚乱,并指派人日夜“打更”巡逻, 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村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据《兴化史志》记载,光绪十四年(1888年),兴化地区霍乱流行,以至“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由于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医疗设备,村民还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下,于是出现了扩庙“求仙方”的迷信活动。此时,王横子都天庙从河边迁到村中。史载,1891年大旱,由于当时人们以“单干”的生产方式进行个体生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大片的田地因缺少水的浇灌而枯死,再加上蝗虫成灾,农民们所种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一时间村民的生活又限入极度的困难之中,一度出现了讨饭、逃荒的局面。1907年,乡绅王高模辞去董司一职后,村中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他还在家办起了私塾,对村人进行文化教育,至此,村民的文化素质开始有了提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从此结束了清代的封建统治,开辟了民主之风,建立了社会制度。据《续兴化县志》(李志)记载,当时王横属兴化县二区改董司制为乡建制,设王横乡。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王横乡也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发起了剪辫子运动,当时,王横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辛亥革命不复古,长辫子剪成鸭屁股”。同时反对女人裹脚,兴办了国立学堂,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革除了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等封建思想的流毒。在村民发生纠纷时,往往通过请到茶馆喝茶的方法来民主议事,评判谁是谁非。除此而外,村里还开设了草行、青货行、杂货店、药铺等。

1929年(民国十八年)大旱时,村民齐心挖塘引水,解决了水荒。1931年(民国二十年),村民用住船生活的方法,逃过了高没屋脊的大水。1938年进行了村庄的道路改造,使原本泥土路的大街小巷都铺上了砖块。1939年又齐心抗击北方的侉子,保卫了村中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抗日战争时期,王横乡不少仁人志士、热血青年纷纷走上了抗日战争的前线。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42年夏,南京来的教书先生浦征书智退日本兵,1943年进步青年王庭跃,教书先生王正善、民主人士梅鹤松、村民王殿常、张玉福等成为我党抗日战争中的秘工人员。

解放战争时期,更有无数的王横儿女参军支前,他们有的参加了游击队,有的支援大军渡江,有的奔赴朝鲜战场,有的打入敌人内部,为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和敌人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有的在村农会、妇抗会、儿童团等组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解放后,王横乡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46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实行了耕者有其田。同时又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时期,组织群众生产、安置群众的生活,走集体化的道路。同时,认真贯彻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认真划分生产队,划分自留地,严厉打击粮食生产、运输、购销中的不法行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开荒造田,1973年,甩掉了吃饭靠供应、生产靠贷款、受灾靠救济的贫穷落后的帽子,并按照党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精神,一边“破四旧”,一边搞经济。同时,在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村庄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80年代,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都有了极大地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王横人民继续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敢于拼搏,大胆创新,利用本地的蔬菜生产资源,做大做强香葱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文章,在国际、国内开辟了蔬菜销售市场,打响了脱水香葱的品牌。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