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百村行吟:上溪,里下河深处的古村落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3-12-22 11:52:09 查看数:0

上溪,海陵区华港镇,一个较大的自然古村落,位于里下河水乡深处。由40至50个垛子组成,全都浸在水中,河湾水网地带,恰似白银盘里,水汽氤氲的颗颗青螺。

独特的人文景观

说起上溪村渊源,要从龙溪港说起,龙溪港西起海陵区华港镇港口村,东至淤溪镇靳潭村,与卤汀河相连,全长4公里,水域面积近4000亩。

上溪村分为溪东和溪西。溪东和溪西交界处有条楚沟河,河上建有一座桥,桥系白矾石反拱结构,十分别致。桥面上建有一阁,阁为两层,前后有六尺宽的走道,这样行人不要从阁内通过。这里世代流传“河上架桥,桥上砌阁,阁上有庙,庙顶有天”的民谣。一桥一阁,是泰州最具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

“龙溪阁耸楚沟桥,跨水临河一望遥。别具匠心夸独造,怡情放眼此登高。”这是乡人周志陶对“龙溪阁”的吟咏。

古村四周环水,从龙溪桥进庄,沿着纵横交错的巷子七绕八拐,让你觉得很神秘。整座村庄屋室俨然,曲折而幽深,巷巷通连,灵动而窈窕,充满生机。步入村中纵横交错复杂的古巷时,大有半通不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难觅出路之感。现今,整个村庄尚有鳞次栉比的数十座明清民居建筑,“青砖、灰瓦、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筑风格,结构之精、布局之奇,令人赞叹。

唐朝名将古村留印记

龙溪阁桥下还留有唐朝名将李元霸的手掌印。当年李元霸江都一战获胜,回程时,取道海陵北上。船至龙溪港,将军站在船首北观,见一座玲珑剔透的楼阁,立于一座用白矾石砌成的满月形石拱桥上,两层楼的亭阁上香烟袅袅,阁顶嵌有3尺余高的锡铸葫芦,耸入云天,金光四射,四边檐牙高啄,气势逼人。阁下桥面上七块颜色不一的石块光彩夺目。桥檐上的黄铜铃,随着清风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之声,整座建筑精致,技艺超群,不禁脱口而出:“好所在!”

将军察视了上溪的十庙、九桥、八景,回船启航。船到桥门,船高桥矮,无法穿越。侍卫报告,船高桥矮难以通过,请将军下令拆桥。将军摇头凝思,官船要过,可不能因此而去拆桥毁阁,留骂名于此。正当踌躇不定的时候,上溪庄庄主求见。将军问起建筑的由来,庄主作了叙说,将军听后很感动,拿出千两银元作为修缮之捐。

送走庄主之后,将军挺立船头,手掌反托桥身,官船向下沉了两尺多,船一下子就过去了。将军走后,人们从桥下向上仰望,惊奇发现桥身上留有将军托桥的手掌印,若隐若现。

历史深处的烟火气

上溪,是水乡深处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庄,至今还保留着龙溪阁(也叫观音阁)古迹。

旧时有十庙,分别是:关帝庙、大庙、小庙、胜莲禅院、胜禅庵、吉引庵(西庙)、南善堂、三元庵、红三堂、观音阁。

胜莲禅院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嘉庆丁丑年复修,存石鼓、石门额、石碑。

“八段井”即八口井,如今未见一口,已被历史掩没。旧时的九座桥,乡人尚能说出大概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观音阁曾是“港口暴动”的指挥部。1940年6月29日深夜12时,上溪观音阁的小楼上,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驻港口的第二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中共地下党员王澄、姚力等人,秘密策划了历史上有名的“港口暴动”。胜利后,王澄、姚力带领的四大队集体加入新四军,随后参加了著名的“郭村保卫战”和“黄桥决战”。

有故事的“垎岸”

所谓垎岸,即一块块独立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田地,周围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沟。美丽的垎岸奇观,仿佛仙人在河面上遗落的一块块碧玉。

这里地形地貌自然分布,相传大唐名将薛仁贵奉旨征东,手持方天戟划地为阵。古时泰州紧邻海边,常有海盗上岸袭击百姓抢夺财物,人们痛恨不已。为了抗击海盗,薛将军号召民众在港口的上溪、下溪、桑家湾周边地方,将原来的海滩挖成了千万条,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形状各异、深浅不一的河沟,从此,便有了如此奇特的垎岸水荡。

这些形状各异的垎岸,好像是一个个“八卦阵”。当年薛仁贵和杨六郎为了抗海盗,利用这沟渠交错复杂的地形,使得那些蛮横无理的海盗来侵扰时,成了“瓮中之鳖”,无机可乘,迷失方向,遭受沉重打击。

这些纵横交错的垎岸,不仅是当时作为抗击海盗的阵地,而且成为宋代岳飞抗金,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有利地理条件,保障了百姓幸福安康。

上溪垛田式样不同,形状各异。老百姓为了便于记忆,识辨自家田地,有的种了桃树、杏树等,有的地块以田地主人姓氏为名,如张家垛、杨家垛、王家垛,还有的根据垎岸地形定名为方垛儿、圆垛儿、烧饼垛、粽子垛、长岸、麻雀笼子等不一的名称。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