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文史|千古沧桑运盐河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3-12-21 16:07:00 查看数:0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侄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在封域内“煮海水为盐”,兴建海陵盐仓,同时,从广陵东北早年吴王夫差沟通江淮的邗沟向东,开挖了一条西起茱萸湾,东经海陵达海边盐场蟠溪的运盐河。斯河对淮盐运输、泰州及沿河城镇的兴起、河两岸的农业的发展等,作出过卓越贡献,勘称天下第一运盐河。

一、海陵盐仓

西汉初期,为了医治秦末战争创伤,朝廷推行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取消了食盐的官营,一些权贵、豪强、富商大贾及郡国乘机垄断盐业。

吴国都广陵(今扬州),东濒大海,可以煮海水为盐。吴王刘濞借鉴历史上齐国的经验,召集天下亡命到海边煮盐。我国历史上淮南盐的生产从此拉开序幕。

东汉史家班固《后汉书·枚乘传》的《复谏吴王书》中说:“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由于“转粟西向”运送的是粮食,因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多数人一直以为“海陵之仓”是储粮的仓库。

史载:西汉元狩六年(前117)设临淮郡,领县二十九,海陵居其一。海陵是在吴王因发动“七国之乱”被灭亡37年后才设县的。设县之前,除了煮盐之外,海边的人不可能太多。又因为近海,多为沼泽,土壤和水中含盐较多,不利于粮食生产,不能生产很多粮食,不需要设置粮仓来存放,更不会引起枚乘的关注。与之相对应的是枚乘作《复谏吴王书》时,刘濞已经在海边煮了近40多年的盐,盐场规模已经很大,必然会堆积如山。海边气候多变,雨水较多,就得建仓存放,海陵盐仓就会应运而生。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泰州》:“海陵仓,元和郡县志云,即吴王濞之仓也。枚乘上书曰,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谓海渚之陵,因以为仓,今已磨灭。今海陵县官置盐监,一岁煮盐六十万石,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临平两监,所出次焉。计每岁天下所收盐利当租赋三分之一。”这位史家所记的海陵仓,也意在盐仓。

二、开挖盐河

刘濞当年在海陵煮盐,建造盐仓存盐,关键是要把煮出的盐运出变成财富。虽然从广陵到海边盐场地势比较平坦,可以用人工挑抬或用牛马车运,但是,路途遥远,有180多公里,来回一趟需要几天。随着盐场生产的盐越过越多,运输成为发展盐业增加国家财富的严重障碍。面对盐运如此局面,吴王刘濞以他的雄才大略与惊人魄力,决定开挖河流,采用水上船运的方法,将盐从海边运至广陵。

开河运盐,首先是选择线路。史志中记载:“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此运盐河之始也。”(《江南通志卷八十一》《食货志·盐法载》)明确指出,运盐河起点在扬州的茱萸湾,终点在如皋蟠溪。茱萸湾在今扬州东北,京杭大运河东。汉时为广陵东北邗沟之侧。邗沟南通江,北接淮。运盐河起点茱萸湾,当盐运到茱萸湾可以进入邗沟,到达吴国国都广陵后,向南至长江西上,向北经淮水通中原。更为关键的是,淮河和长江水可以为运盐河提供充足的水源,进而将淮河、长江、黄海三水得以相连。这在我国的水利史上称得上是重要创举。

刘濞开运盐河时在西汉初年,选择了从广陵一路向东,经海陵至蟠溪。古代,扬州以东直至海安,为扬泰岗地,又称蜀岗余脉。该余脉南部为滨江冲积平原,地势高沙,俗称“上河”地区;北部地势低洼,由低洼泻湖逐步形成,称“下河”地区。运盐河沿蜀岗余脉高地向东而去,开凿于上、下河地区之间,正好把两种不同的地质地貌,巧妙地分隔开来,成为江淮东部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河,体现出刘濞过人的才能与高超的智慧,令古今水利专家惊奇!

三、盐河运盐

阮升之《南兖州记》云:“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许,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将南朝阮升之《南兖州记》中这段记载,列于盐城县下,但从东晋以来泰州移民增多、海陵设郡、兴建寺庙、出土大量珍贵南朝青瓷等分析,当不是盐城,而应是海陵。南兖州记的“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许”当是运盐河运盐的真实记录。

隋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运盐河连接上了京杭大运河,给运盐更增加了活力。唐开元元年(713),在海陵设置海陵盐监。开成三年(838),日本国派遣使者来到大唐,随行的僧人圆仁写了一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说在从如皋镇往海陵途中,在半夜里,看到“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宋代王象之引《元和郡县志》称,海陵监一岁煮盐六十万石。宋徽宗时,泰州如皋仓一年内支盐一亿二千万斤。如果将自古以来,泰州与通州全部盐场生产的盐加起来,运盐河所运过的盐,当超过千百亿斤。

四、盐河兴泰

运盐河与泰州城最为亲密。先有刘濞海陵煮盐、开运盐河,后才有海陵县的。

审视汉初海陵设县建城之时,运盐河已经开通。海陵城址没有建在运盐河的两岸,而是向北退让运盐河近1里,建在运盐的北岸。我们的先人,可能充分考虑到了运盐河对未来城市的影响,把城建在了运盐河的北岸不远处。县城依托运盐河而建,与运盐河彼此间相互关照,相得益彰,又与运盐河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避免河水泛滥对城市危害。今天我们在研究运盐河时,不得不对泰州先贤们将城市的选址与运盐河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完美,产生出无限敬意。

运盐河上盐船的起运与返回,都得在泰州歇脚。千百年来,成千上万数不尽的运盐船经过泰州,给泰州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无限的动力。从西汉初开挖运盐河起,直到元末南官河通江以前为止的这段很长历史时期,泰州人生命之水都是由运盐河供给的,运盐河是泰州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五、盐河兴农

运盐河位于长江冲积平原的上河与里下河沉积平原的下河之间,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壤宜种,但自然河流较少,没有充足的水源,农业生产难以开展。尽管东面有黄海,南面有长江,北边有淮河。但东边的海水含盐硷,不能种植庄稼。南边的长江水古时引不过来用不到。西边的淮河水距泰州较远也很难流进泰州。运盐河让西边邗沟的淮水与江水从西向东流来,沿河的城镇乡村,除生活外,都是用运盐河的水种植农作物,农业生产从这条河边起步。接着又通过开挖运盐河的支河,将运盐河水向纵深引出,并越引越远。今天的泰兴黄桥,就是利用运盐水发展而来的。在黄桥镇的文明桥东侧有副对联“北分淮委南接江潮;湍水波湉笔峰景秀”,表明黄桥河流的上游属淮河水系。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泰兴刘江《去坝置闸上言书》说:“泰州设滕家坝(按:在运盐河边)其初仅出水尺许,水涨时舟辑可通,近乃加高培厚,竞成牢不拔之基,泰邑受害有不可甚言者,北水来之水既失,只引江水以资灌溉,潮涌则江田被塌,潮落则各港就淤。”(《泰兴县志卷五》)可见从泰州滕坝流去泰兴的运盐河水,对泰兴农田灌溉多么的重要。宋胡令仪曰:“昔余为海陵宰,知兹邑之田,特为膏腴,春耕秋种,笑歌满野,民多富贵。”(《范文正集·卷十一》《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铭》)可见是运盐河水,带给了泰州及沿河广大地区民众的生产发展及幸福生活。没有汉代开挖运盐河,西边邗沟(大运河)的淡水,就不会流到今扬州以东直至如皋运盐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这里的开发与发展就不知晚到何时!苏中大地的历史就得改写。

六、盐河水利

运盐河运盐,给河两岸带来了因水而兴。可是水的流量有限,运盐与生产、生活用水会发生冲突。运盐产生的赋税是主流,运盐河里的水必须得到保障,从运盐河分流的水得加以控制。为了保障运盐,同时有利于两岸人民生活与农业生产,在运盐河流经地方,从开河、挖沟引水,到设立斗门,打坝、开涵、筑堰等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便应运而生。其中姜堰是运盐河上突出的水利工程。

明《(崇祯)泰州志》记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河水,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姜堰东北是东台西溪盐场。西溪盐仓监的盐,早期外运航线,一是向南沿串场河至海安境内,进入运盐河西运;一是向西沿蚌蜒(亦名驳盐河)入卤汀河,再向南至泰州进运盐河西运。从西溪盐运的航线看,无论是向东南沿串场河至海安境内,进入运盐河再西运,还是向西沿蚌蜒河入卤汀河,再向南至泰州进运盐河西运,都要绕行不少航程。姜堰南面上河运盐河的水,流到姜堰后,继续向东流去,在姜堰的下坝与盐河之间筑堰,会聚积运盐河的水从堰上向北流补充到西溪到姜堰的水系中,形成西溪通姜堰的水上通道,西溪的盐就能运到姜堰,过堰进入运盐河西运。明永乐二年(1404),东台至泰州的泰东河开通,从东台西溪外运的盐,沿泰东河西去泰州,姜堰作为运盐河上著名的水工程完成历史使命。

七、盐河拾零

悠悠运盐河开挖2000多年,来往于盐场的船千千万万,将海边一隅的海陵,通过盐与外界联系了起来。

运盐河开挖,便利了泰州的水上运输。《泰州南唐重展筑子城碑》中说:“咸醝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以兹升建”。运盐河是泰州水陆要津的重要支撑。

昔日,泰州城南运盐河畔,曾有一座接官亭,来泰州上任的官员从运盐河登岸。唐代诗人王维的从弟惟祥带着王维送给他“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来泰州任职、宋代名人范仲淹到泰州西溪任盐官、明代泰州才子储巏从南京回到家乡……都是从运盐河到泰州的;还有北宋教育家胡瑗从盐场去山东读书、南宋泰州知州通泰镇抚使岳飞来泰州抗金、文天祥从高邮到泰州去南通、元代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泰等等,无不与运盐河有关,运盐河承载的文化沉甸甸。

上世纪末,泰州城西新开了一条引江河,经过运盐河时,将运盐河连腰斩断,从此分成东西两段,似令人扼腕!如果将高港枢纽北移一二十公里建在泰州城西,此运盐河就能完整保留。

远在两千多年前,泰州先人经吴王刘濞决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肩挑手挖、流汗流血,开挖了一条180多公里的运盐河,使得我国的淮盐生产日益兴盛,为历代王朝贡献了无法计量的盐税,同时,孕育了“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泰州,更使得沿河两岸并拓展到苏中地区从荒野走向文明,功莫大焉。如此运盐河永载史册,举世无双。

来源:泰州知道

作者:黄炳煜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