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化“沉到底” 激活内生“新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今年以来,江苏“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深入基层,将优质演出送至社区广场、街头巷尾,当公共文化服务真正下沉基层,当百姓成为舞台的主角,文化的种子便会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于让百姓从被动的“观望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句容的文化馆里,书法、器乐、中国舞、走秀等课程深受欢迎,68岁的居静全退休后在文化馆重拾音乐梦,从认不全五线谱到熟练吹奏《歌唱祖国》等曲目。“豆腐乳西施”彭丽梅白天卖腐乳,晚上登上乡村大舞台,不仅圆了表演梦,更借“民星”效应让自家产品销量翻倍。这种“身边人演身边事”的创作,让文化从单向输送向百姓的自我表达转变。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汇聚成基层文化生态的变迁。如今,在江苏各地的“乡村春晚”舞台上,主角正是当地的农民。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将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邻里之间的生活趣事编成小品和歌舞。节目素材源于生活,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与真挚的情感,生动诠释了基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当百姓成为文化的主角,公共文化服务便拥有了最蓬勃的生命力。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有助于激活乡村善治的“一池春水”。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的意义远不止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更像一汪清泉,以文化浸润基层治理,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乡风民风,并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有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闲时赌博、邻里纠纷等问题,随着文化服务的精准落地在逐渐化解。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组建苏北第一支铜管乐团,30多年来,村民们白天劳作、晚上排练,将《村民公约》、孝善故事编成乐章,在平时或节庆时为乡邻演出,帮助群众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淮安盱眙县依托村级文化站打造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阵地,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事迹宣讲,进一步加强居民思想道德教育,推动乡村德治建设。昔日的“家长里短”变成了“比学赶超”,攀比浪费的陋习少了,互助友爱的氛围浓了。多地从文化实践中探索出“文化赋能、治理增效、群众受益”的特色路径,实现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需要构建高效、协同、持久的文化资源直达机制。文化下沉不是一次性“送戏下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资金、项目、人才能够持续向基层,特别是向偏远地区和薄弱环节流动;另一方面,要培育持久的“内生力”,推动文化服务从“送”到“种”的深刻转变。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发掘和扶持本土文化能人、民间文艺团体,为他们提供展示舞台和创作空间,让文化真正走进村民生活,让群众更有成就感、获得感,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从村口的广场舞到社区的书画展,从农民的诗歌创作到非遗的活态传承,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凝聚了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的精神力量。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服务形式,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成为激活基层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让文化之花在神州大地上处处绽放。(朱姝)
- “万人说新疆”分享会走进江苏 用真实故事展现立体新疆2025-10-30
- 从宝岛台湾到黄海之滨:一场生态与文化的美丽相遇2025-10-30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引发2025-10-30
- 江苏建湖“双遗”出圈记,淮剧杂技,为何让水乡这么有戏?2025-10-30
- 江苏苏州:苏州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全面打响“时味苏州”主品2025-10-30
- 泰州姜堰:“百寿宴”暖了老人心,孝老风拂遍乡邻间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