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湖“双遗”出圈记,淮剧杂技,为何让水乡这么有戏?
在里下河平原的怀抱中,建湖如一颗温润的明珠,被九条河流滋养出独特的文化肌理。淮剧、杂技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交相辉映。如今,随着淮剧小镇的火热崛起,“建湖有戏”这一文化IP正以鲜活的姿态,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答卷。
乡音里的精神守望
“未曾开言泪先流,尊一声老板听从头……”清晨的淮剧小镇古戏台前,72岁的票友周大爷哼唱着《珍珠塔》选段,尾音里的里下河韵味引得晨练的村民纷纷驻足。这一幕,正是淮剧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缩影。作为江淮文化的重要载体,淮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融入建湖人的血脉。
建湖县淮剧团戴建明的艺术人生,是淮剧传承的生动注脚。七岁学艺的他,受京剧演员父母影响,自幼便在戏文里长大。“剧团老话讲‘艺不压身’,淮剧要发展,就得融歌、舞、戏于一体。”戴建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能拿捏多种角色,全靠年轻时的勤学苦练。如今,他更看重青年演员的培养,看着孩子们在排练场挥洒汗水,他总能想起自己初学时的模样:“灵感和悟性需要时间打磨,传统艺术的传承急不得。”
让淮剧真正“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是那些扎根生活的作品。荣获文华大奖的淮剧《小镇》,便是建湖淮剧的巅峰之作。这部耗费10年打磨、修改十余次的剧目,改编自马克·吐温的小说,却被赋予了中国式的精神内核——当500万悬赏金空降小镇,淳朴乡民在诱惑与良知间的挣扎,最终升华为道德自我救赎的赞歌。剧中朱文轩那句“五百万无罪,罪在人心之败坏”的呐喊,既是对人性的拷问,更是对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的坚守。
为让乡音传得更远,建湖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在淮剧文化馆,全息投影技术将200年淮剧发展史娓娓道来,AI换装系统能让游客瞬间“变身”戏中角色,生成专属戏曲定妆照。而“淮剧进课堂”活动已坚持十余年,县文化馆的专业演员每周都会走进中小学,教孩子们识脸谱、练身段。“现在的孩子能把淮剧唱成流行调,这就是传承的希望。”县文化馆馆长欣慰地说。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国家级艺术殿堂,从老票友的哼唱到孩童们的学唱,淮剧在建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指尖上的千年传承
“一抬手定住乾坤,一翻身惊鸿照影。”在江苏省杂技团的训练馆里,90后教练孙楠正指导学员练习单手倒立。她轻轻扶正学员的肩膀:“脚背勾起来,膝盖伸直,每个动作都要对得起舞台。”这句严苛的要求,正是她的启蒙老师卜树权当年对她的教诲。
建湖杂技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以庆丰镇为轴心的18个自然村,曾形成闻名遐迩的马戏“十八团”。旧时艺人们“忙时种田,闲时练功”,将劳动工具化为表演道具,在顶技、手技、蹬技中练就了南派杂技“举轻若重、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明清时期,“十八团”艺人走南闯北,更将这门技艺带向了世界。
孙楠的成长史,便是建湖杂技传承的缩影。9岁入团的她,曾因“魔鬼训练”抱着母亲痛哭:每天每组倒立至少半小时,动作稍有偏差就要重复练习上百次。卜树权教练的严格在团里是出了名的,半年时间里,他每天陪着孙楠练习200个单手倒立双腿起,直到她成为团里首个能独立完成单手倒立单人节目的演员。“小时候想‘报复’他,现在才懂这份严格的分量。”如今的孙楠也成了“严师”,看到学员动作不到位,她会直言“心里像被镰刀割了一样难受”。
严苛的传承换来了艺术的绽放。2022年,青年演员王梦尘凭借《炼——倒立技巧》斩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次年,该节目再夺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2024年,更是在蒙特卡洛“新一代”青少年国际马戏节上摘得唯一金奖,实现江苏杂技在该赛事的首次登顶。这枚沉甸甸的国际金奖背后,是数千次的摔倒与站起,是一代代杂技人的坚守与创新。
为让杂技走近更多人,江苏省杂技团已坚持九年每周举办两场惠民演出,演出票会提前送到社区、学校。孙楠还尝试将杂技与舞蹈、体操融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杂技就像一本厚书,花两三年才能入门,进去后才知有多种学科融合。”卜树权的话,道出了建湖杂技绵延千年的密码:既要守得住传统,更要跟得上时代。
戏韵中的文旅共生
“船行碧波上,人在戏中游。”傍晚的淮剧小镇,摇橹船载着游客穿过水巷,岸边古戏台上正上演《小镇》选段,唱腔与水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这座坐落于九龙口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小镇,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让淮剧与杂技在水乡肌理中落地生根。
小镇的建设暗藏匠心。遵循“三保留、三恢复”原则,这里保留了街巷肌理与建筑形态,恢复了村庄水系与历史风貌,青砖清水墙、硬山小瓦、芦苇门帘,处处透着苏北水乡的原乡感。更巧妙的是,小镇全景式再现了淮剧《小镇》中的18个生活场景,以“演艺+实境秀”的形式常态化呈现,让游客真正体验到“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沉浸感。2024年,这种“旅游+双遗”模式成功入选第六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样板。
漫步小镇,文化气息无处不在。淮剧传习所里,老艺人手把手教游客制作头饰;非遗工坊中,糖画艺人挥勺间画出戏曲脸谱;1953淮剧主题餐厅里,藕粉圆子、九龙九鲜等特色美食散发着水乡滋味。“白天看实景演出,下午做脸谱DIY,晚上住‘九龙九院’民宿,这样的体验太特别了。”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拿着刚做好的淮剧头饰赞叹道。数据显示,自开放以来,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建湖文旅的“流量密码”。
生态与文化在这里实现了完美交融。小镇依托九龙口湿地资源,实施退渔还湿、河道疏浚等工程,“十四五”期间每年修复湿地1500亩,让“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美景成为现实。傍晚时分,游客可乘摇橹船至湿地深处,看落日为芦苇荡镀上金边,偶尔有候鸟从头顶掠过,构成一幅生态与人文共生的画卷。正如作家王蒙在《你爱上了九龙口福地》中所写:“淮剧小镇沙庄,小镇就是戏台,《小镇》就是这里出品的获奖淮剧剧目。”
如今的淮剧小镇,已成为“建湖有戏”IP的核心载体。在这里,淮剧的婉转、杂技的惊险与水乡的灵秀相互赋能,既让非遗活了起来,也让文旅火了起来。从淮剧演员的水袖翻飞,到杂技艺人的指尖力量,再到小镇的烟火人间,“建湖有戏”正以多元的形态,诉说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 “万人说新疆”分享会走进江苏 用真实故事展现立体新疆2025-10-30
- 从宝岛台湾到黄海之滨:一场生态与文化的美丽相遇2025-10-30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引发2025-10-30
- 江苏苏州:苏州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全面打响“时味苏州”主品2025-10-30
- 泰州姜堰:“百寿宴”暖了老人心,孝老风拂遍乡邻间2025-10-30
- 青春华章丨江苏无锡:太湖交出“绿色答卷”,“鸳鸯戏水”见证生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