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风烟里的陵亭古镇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3-12-27 10:37:46 查看数:0

陵亭,历史上是兴化陈堡万亩草荡北部的一个古老市镇。建国后改称老阁,属刘陆乡,2000年2月随刘陆乡并入临城乡。现在,老阁是兴化市临城街道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老阁地处卤汀河、蚌蜒河、盐邵河、南官河四条大河交汇处,水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陵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代。据兴化陈斌考证,汉代乡亭制度规定,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汉代尚处海陵县境内的陵亭,可能就是县乡以下的一个亭。亭设亭长,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治安,同时管理辖区(称为“亭部”)内的居民、解决乡民之间的民事纠纷,并宣传下达官府的各项政令、通告。此外,亭还起到传递文书、作为饯别之所和为过往行旅提供食宿的作用,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里说:“亭,留也。今语有‘亭留’、‘亭待’,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

陵亭位于蚌蜒河之首,因水而兴,因盐而盛。据兴化文史专家郭保康考证,蚌蜒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吴王刘濞招徕天下流亡之人来此“煮海水为盐”,如银似雪的海盐顺着蚌蜒河驳运而去,带动了吴国的富强,所以这条河原来的本意,其实是“驳盐”二字。郭老说,位于蚌蜒河源头的陵亭古镇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远在唐宋就非常繁华。当时陵亭周边盐场烧制出来的食盐,人们用小船从滩涂中运出,再经过蚌蜒河等古代运盐河聚集到陵亭,然后搬上大船编纲。“编纲”类似于现在拖船编队,每五条船(抑或十条船)为一纲,加封官印,然后西经斜丰港、淤溪河、大泾沟(也有经南、北澄子河)至大运河、或者沿卤汀河南下,运往全国各地。陵亭古镇的繁华与古代的盐运、漕运密不可分,很久之前就是里下河地区的中心集镇。难怪早在唐朝末年,卞将庞师古和孙儒为了争夺江淮制控权爆发了旷日持久且非常惨烈的陵亭之战(见郭保康、潘仁奇《陵亭之战——兴化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事》)。

陵亭最著名的建筑,要数村东南角的法华古寺。兴化陈斌在《消失的铜钟与神秘的铁棺,老阁村法华寺的传奇过往》一文中说:法华古寺初名“法华院”,关于它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当时名声在外的倒不是寺院本身,而是一口久已无人知晓的铜钟。《舆地纪胜》卷四十三《高邮军·古迹》中记载:法华院钟,在兴化县南陵亭镇,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置。有铜钟,款识唐乾宁中(公元894-898年)铸。如果这里的唐咸通四年指的是法华寺的建造年代,那么它的历史比兴化建县(公元920年)还要早上57年。

现存最古老的一本县志,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兴化县志》卷之一《寺观》中记载:法华(院),在陵亭。宋元丰间(公元1078-1085年)僧诏瑕建。吴元年(当年朱元璋以吴纪元,即公元1367年)僧福胜修。这里显然对法华寺的建造年代缺乏考证,使人误以为这是一座北宋时才有的寺院。造成这种原因的最大可能是寺院的几度荒废,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的“陵亭之战”、南宋的抗金、元末张士诚与朱元璋的政权争夺,都在陵亭古镇留下了战争的创伤。可能在王象之撰著《舆地纪胜》的年代,法华寺就曾一度荒废,只剩下一口铜钟见证着昔日的盛景。可惜,这一见证陵亭古镇的重要物件,也在历史的风烟中消失了。

有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泰州设有八个税务,陵亭务就名列其中(其余七个税务是泰州、兴化、海安、如皋、泰兴、西溪、柴墟)。南宋时抗金首领冯定在陵亭设有水寨,曾有一次擒获39名敌军的记录。

明清两代,陵亭又被称为“陵亭阁”。有人认为陵亭阁是一座亭阁建筑的名称,其实不然。陈斌说,所谓“陵亭阁”,是文人执笔时的一种美化,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陵亭角”。关于“角”字的释意,清嘉庆《东台县志》在注解“青蒲角”地名时写道:“势椭而修,如一角然,居运盐河之中,水分三汊,故名”。角,即处于河流中央而修长如三角的地貌,这与陵亭地形完全一致。正如“青蒲角”被称为“青蒲阁”,“陵亭角”亦作“陵亭阁”,在东台、兴化方言中,角与阁的读音都是一致的。

陵亭附近的陆家庄和七家店,是分布于蚌蜒河源头南北两岸的废墟。相传是历史上繁华的陵亭古镇的一个部分,河上有石桥相连。传说当地有六十二家槽坊七十三家当典,酒肆林立,旌旗飘扬,人流如织。该地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史料记载的唐朝末年的“陵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2019年5月,兴化市博物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走进“陆家庄七家店”古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古调查。本次考古挖掘,出土了不少残缺的瓷碗、瓦片、砖块、核桃、鱼骨和古铜钱,发现了一处较大的有人类生活印迹的灰坑,部分验证了本地的民间传说。此地历史应该不晚于唐代,或可更早。

至于与陆家庄隔河相望的七家店,早在2019年春天,省考古学会会员孙建中老师和本文作者就在河岸边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只比较完整的汉代早期陶罐,经兴化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周阳阳修复,现存于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唐庄的村史馆中,相信七家店遗存应该更为可观。

老阁村退休老干部、文史爱好者葛文志,曾写有《铁棺疑云》一文,文中记述:老阁河西有一小片土地,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铁棺垛。垛上有一长九尺二寸、前宽后狭、宛若棺壮之物。

早在南宋建炎年间,承州(今高邮)镇抚使薛庆曾带一队官兵来此作过探究,遣徒摇动,有物相融,作铿然声,以铁锤击数百下不损,鼓炉熔之不液,悻悻乃止。明嘉靖《兴化县志》卷一,明代谨身殿兼东阁大学士高谷则对棺长喟:“铁棺混是铁,阅剑已非铜。”

薛庆的探究已露此物似棺未必棺。从高谷的“混是铁,已非铜”句,可以觉察出铁棺的质地不一定是铁,但无从得知其究竟为何物构成,而此物现存何处,是何时被何官府起走了,还是随着沧桑巨变又湮没于老阁地下,不为人知。

陵亭古镇,为何在历史的风烟中繁华消尽呢?

首先是战争和洪水。有史可证的远有“陵亭之战”、南宋战火,近有日寇两次侵占、火烧陵亭法华寺。至于水灾,更是令人触目惊心。1128年,南宋军队为阻止金兵南下,扒开了在他们控制下的黄河南堤,直奔淮河,对江淮地区洼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1194年,另一边的金朝军队又做了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歼灭在南岸集结的宋军,再次让江淮洼地付出了代价。洪水过后,里下河地势最低的兴化一带,人烟荒芜,哀鸿遍野。据史料记载,到明王朝统一天下前,兴化地区的百姓或战死、或因饥荒流亡,全县人口仅存3160户、8626人。

坊间还有一种传说,陵亭古镇的繁华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传到了东瀛岛国,日本的史书中亦有记载。乃至到了抗战初期,日本鬼子中的中国通还勾结汉奸,苦苦找到陵亭古镇,看到眼前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大失所望。其次,北宋范公堤建成后,黄海盐场东移北扩,泰东河疏浚,运盐河南移,明清之后蚌蜒河盐运功能降低,对古镇陵亭的消退也是原因之一。

还有,唐朝末年,兴化置县,尤其是明清之后,城市功能不断强化。陵亭作为兴化的南大门,除了便利的水运功能,只能作为官府迎来送往的驿站和商旅日暮的栖息地,而没有兴化城官府驻地的综合功能。

建国后,老阁村曾建有轮船码头、供销社、食品站、米厂、学校,后建有粮站、物资站、收花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虽有一时繁华,但与乡镇所在地也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要说县城的繁荣了。到了本世纪初,随着里下河地区公路交通突飞猛进的发展,老阁村水上交通的功能逐渐消退,人们对老阁的印象只是一个渔歌唱晚的自然村落了。

来源:兴化人谈呃玩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