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四集:筚路蓝缕
家书,家规,家训,汇就了绵远流长的家风国风;
乡音,乡贤,乡范,塑造着一方水土的性格气质;
大江之滨,祥泰之州,千年的文化传承里,讲述着一个个清正廉洁的故事,将一种精神力量流淌在土地的血脉里,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点击观看视频)
八千年沧海桑田,五百里东海风尘。大江东来,海潮退去,华夏文明一路前行,将江海交汇的风物浇筑成凝固的历史。
泰州,古称海陵,意为海边的高地。泰州城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登斯楼,俯视遐迩,极目畅怀,心在沧海,志存高远。
北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看到潮来百姓流离失所,盐无所收,立即上书朝廷,建议修堰捍海,以救万民之灾。朝廷遂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泰州捍海堰。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前后历时四载,修成了长71公里的捍海堰。四年中, 范仲淹清廉自守,把朝廷所拔修堤银两一丝一毫用在筑堤上,并捐出薪俸,用于改善修堤民工的生活。
泰州百姓为纪念范仲淹,将捍海堰改名为范公堤。史书记载,堤埝修复后,“复业者三千六百户,民享其乐”。
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文化的兴盛,文官名宦纷纷集聚泰州,吟诗唱和,佳作流传。从文会堂“君子不独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的忧乐观在泰州逐渐形成。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时代风范,融入泰州大地,成为泰州文化基因。
穿过汉雨唐风,望海楼见证了这片土地最绚烂的季节,承载了泰州人国运昌盛的希望。
范仲淹为泰州百姓安居创业致富,国家富强筑堤捍海,而刘国钧直接投身商海,艰苦创业,清廉致富,提倡土纱救国,积极发展民族工业。
1937年11月18日清晨,浓雾刚刚褪尽,常州人看到的不是太阳的光辉,而是大黄蜂一样的日本机群。剧烈的爆炸声中,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一厂、二厂、三厂被夷为废墟。八年创业,一朝尽毁,纺织巨子、泰州人刘国钧在废墟里沉默许久后,发出振耳馈聋的声音:只要我们创业精神在,就会有希望。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刘国钧迅速开展常州三个厂的恢复重建工作,他抢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大力开拓印度、巴西、荷兰等地新市场。到1947年年底,大成公司的资本总额增至旧币225亿元。
刘国钧,出身于泰州的商界传奇人物,自幼家境贫寒,15岁独自去常州闯荡谋生,临行前,其母叮嘱他:“不勤干不成事,不廉无以立身”。从学徒工到开办机器织布厂,从一个小企业主到大民族资本家,筚路蓝缕,百折不挠,母亲的教诲伴随着其创业成长,家风传承给其精神力量。
1949年,刘国钧从香港回到百废待兴的内地。抗美援朝期间,他的企业和个人捐赠旧币52亿多元,并把上海、香港、南京的毛纺工厂无偿捐献给国家。
对于故乡,刘国钧更加念念不忘,早在民国期间,他就在家乡创办了一家染织厂,冠名为“恒善余”,以追思母亲对他的教诲。此后或出资购买化肥、手扶拖拉机支援农业生产,或捐献字画兴办教育、疏浚圩港,反哺义举从未间断。他的子女先后四次捐资修建岳庙,还捐资为家乡建设了图书馆、生祠中学、设立了奖学基金等。
然而,刘国钧自身生活却异常俭朴。他旧居的墙上挂着一条幅:问我平生少时苦,一生学费钱八百。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半生事业万人功,富就安乐不忘贫。
刘国均传承家风,心怀天下,一生创业,一身正气,一身清廉,将泰州这个名字印记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的历史上。
时光回溯,就在刘国钧目睹日寇机群轰炸纺织厂的同时,谢晋元率领八百将士坚守四行仓库。泰州人单毓华自捐巨款,并呼吁各界人士慰劳接济。又将所收藏的古玩字画悉数出售,购买救国公债,并将债券焚毁,以示不求偿还。1940年,汪伪政权成立,汪精卫邀请单毓华担任司法部长,当时单毓华没有生活来源,面对汪伪政权的威逼利诱,单毓华决然拒绝了汪伪的高官厚禄。
民族大义气节,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当他的儿子单声远赴海外留学时,他把一个读书人的家国情怀装进家书里:这封远行家书只有十六个字:“不做无业,早起早卧;空闲看书,爱国爱家。”
在巴黎大学,单声专攻国际法,于1954年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接着,他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由于经济来源中断,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弃学从商。1956年,他被聘为香港驻欧洲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从而开始了漫长的商旅生涯。
CHAN CHENG--单声,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是一个掷地有声的中国人的名字。这位在英国享有“东方杰出绅士”的商界奇才,还以贵宾身份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典,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参与了《反分裂国家法》的倡议和起草。
在泰州稻河的南头,有一个博物馆,这里陈列的文物,曾经让见多识广的南京博物院专家大为惊叹,其中竟然有被八国联军掳走的国宝,而它们来自单声的捐赠。
“我们的根不在英国,在中国,在泰州”。这位爱国侨领,深得乃父遗风:“祖上的遗产,留在异乡是子孙的耻辱。”
而单声教育奖学基金会的成立,不仅激励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是中国人家庭血脉和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正心、修身、齐家、济天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如水一样浸润在泰州人的血脉之中,廉能正身。这些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在水乡泽国,在三水凤城,孕育无数个动人的故事。
30多年前的兴化董北村,村集体负债5万多元,村民笑称“集体剩下壳子,会计剩下桌子,书记剩下戳子”。1983年初,张文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向全村父老立下军令状:用3年时间,使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
2017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5亿元,村集体收入19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万元。董北村先后获得“世界幸福乡村”“中国最美村镇” “中国十佳小康示范村”等称号。张文德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村官”“江苏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荣誉。
董北村富了,董北村村民富了。张文德35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严守上任之初立下“三不誓言”:“为官不偷赖,有权不滥用,见钱不眼开”,一路创业,一路清廉,这么多年来,集体财务账目都上墙公布,从不在村报支交通费、手机费等费用。
俭为廉之根,廉为人之本,朴素的道理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在泰州人心里潜移默化。这些蕴藏在心里的能量,融入社会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也融入泰州现代风物之中。
作为泰州人,生在水城,水生万物而利他,是大道。追梦创业廉为基,才是根本,才是通往幸福永不止息的信念。
编辑:陆楚媛
初审:赵倩倩
终审:吴军
- 《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六集:古韵新声2019-02-16
- 《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五集:高山仰止2019-02-15
- 《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三集:身正为范2019-02-13
- 《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二集:清风劲竹2019-02-12
- 《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一集:家传流芳201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