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二集:清风劲竹

来源: 编辑:陆楚媛 2019-02-12 21:01:06 查看数:0

家书,家规,家训,汇就了绵远流长的家风国风;

乡音,乡贤,乡范,塑造着一方水土的性格和气质;

大江之滨,祥泰之州,千年的文化传承里,讲述着一个个清正廉洁的故事,将一种精神力量流淌在土地的血脉里,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点击观看视频)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竹影萧萧,兰香袅袅,泰州千年人文,郑板桥无疑是一抹亮色。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在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中,他对竹尤为偏爱。“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院,洒然照新绿。”竹以气节而名,板桥以清廉而著。

郑板桥,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生,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板桥的一生看似一帆风顺,实则曲折坎坷,板桥中进士后因朝中无人举荐,无奈地回乡候缺,七年后才起用为范县县令,踏入仕途。

板桥居官清廉的本心是爱民。在范县任上,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深知疾苦。板桥言“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在他笔下,“皆苦其身,劳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给山东巡抚包清河画了一幅画,画上依旧是几竿瘦竹,题句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导游:在我们泰州古代有个名人叫 郑板桥,他就酷爱竹。也有竹子般的正直清高。据说在乾隆7年的春天,郑板桥上任山东范县。一上任就叫衙役们把县衙墙壁上打了若干个洞, 直通大街。

人们惊问何故,郑板桥答得却也干脆:“出前官恶习俗气耳!”那么在墙上凿洞呢,是为了出前任官员的贪腐、恶习和俗气。

这一年,郑板桥51岁,半生漂泊还行此“孟浪”之事,可见板桥的为人性格。

板桥从范县调任潍县县令之初,正逢灾荒,数十万百姓啼饥号寒,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一方面向朝廷如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方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引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同时责令县中大户轮流煮粥供妇孺充饥,板桥亦捐出官俸。灾情越发严重,板桥未经上司批准,毅然决定开官仓放粮,救济百姓。

乾隆十八年(1753),清廉爱民的郑板桥为上司所不容,辞官而归。结束了十年的宦海沉浮。过起了“作画题诗双搅扰,弃官耕地两便宜”的生活。

《清史稿》中,板桥被列为“廉吏”。《周礼》释“廉”有“六廉”之说,即“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板桥为官清廉,为人自律,常写家书教诲族人修身养德,后人把其家书选编付梓《郑板桥家书》,书中家训,一直为后世所谨遵。“风俗偷则不同为恶”,叮嘱家人不同流合污,不一起作恶。“与人酬酢,须抱定不失信,不自是,不贪利,守此三章约法,自然到处人人敬仰。”

清清白白,心中才装得下苍生和天下。泰州这片古老土地上,多少廉洁忠贞之士,以“清风两袖朝天去”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站成了千古清官的风景。

望海楼上多少离合,袁后街头不尽悲欢, 储巏,明景泰八年(1457年)出生,江苏泰州人。在朝为官二十余年,历任户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左侍郎等职,官至三品,向以清正廉明著称。

他也许是泰州民间传说最多的人,岁月洗涤了很多古老的痕迹,风雨斑驳的储才巷,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在古巷里淅淅沥沥,储巏最初就是在这里接受家教,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学说的熏陶的。家风家规孕育了他“淳行清修,介然自守”的性格风范。

明弘治年间,储巏任职吏部,考课官员,秉公行事,铁面无私,从不迁就。每逢储巏考功,被考者都会相互提醒:“储公阳秋可畏!”

正德年间有八个作恶多端的太监,时人称为“八虎”,其中以刘瑾最为可恶。他控制内阁,操纵东厂、西厂,胡作非为,任意侮辱当朝官员,但刘瑾对储巏却很客气,总称呼储巏为“先生”。一次宴会,亲自替储巏斟酒,想拉拢储巏,储巏不愿与奸佞为伍,称病辞官。

正德七年(1512年),储巏任南京户部左侍郎,带病到任,总督南京粮储,面对肥缺,储巏分毫不沾,却为了堵住钱谷支耗中的漏洞,日夜筹划,病情加重。不到半年死于任上。

远离奸佞,是“清”的精神的张扬。当奸党被除,储巏又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朝廷。他把“清”自觉升华为全新的使命高度时,他就有了超越时空的精神存在。

乡贤乡范,清风徐来,这座祥泰之城的文化血脉就有了不一样的灵魂。城市精神的浩浩活泉洗礼过的时代楷模,把清廉为民的品质发扬光大到今天的时空。

被誉为“一号接待员”的泰州市信访局原局长张云泉,自觉把优良家风升华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精神风尚。

他,从小受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家训影响,坚持廉洁奉公,节俭办事,淡泊名利,勤政为民;他,把“做人必须像人”的良好家风发扬光大为信访干部干部勤廉为民的精神本色。

怨声、怒声、泣诉声,声声入耳;烦事、难事、窝囊事,事事操心。三十年的信访生涯,张云泉始终以“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的暖心话语,毫不动摇地坚守在这“天下第一难”的信访岗位上,努力为党分忧、为民解忧。

同样被誉为党群关系“连心桥”的“法官妈妈”陈燕萍,在家风家训力量支撑下,坚持公正司法,廉洁为民。

家风传清气,陈燕萍在法官天地一路远行中,父亲的教诲时时提醒她:“公正廉明,扶弱抑强。”“有一颗爱心,善良的心,才会有一颗公正的心。”家风家规在她精神里程中清风荡漾,让她成为司法公正精神的守护者、领跑者。

她,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基层法庭一干就是14年,成为基层百姓信赖的好女儿、好姐妹、好阿姨;她,在人情面前认理不认情,在金钱面前认理不认钱,在甘守清贫中把守护公平正义的高风亮节张扬为时代精神;她,真情促调解,判决重疏导,案结事了情未了,在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上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多少人,以家风养廉、家规促廉、家范引廉,把廉洁奉公、克己为民的人生大旗树立在泰州大地上;多少人,把爱民为民的时代新歌唱响在伟大中国梦中,让家国梦想在清廉品质中彰显光辉。他们是清廉干部的典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他们把一身清气浩荡在人间。

编辑:陆楚媛

初审:赵倩倩

终审: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