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和激励江苏文化工作者勇担新使命—— 以文明之根,铸时代之魂

来源: 编辑:赵采薇 2023-06-09 16:49:11 查看数:0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连日来,全省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守护根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让我们考古工作者感受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江苏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盛之翰这几个月来一直奔波在泰州、常州、无锡等各考古工地。他说,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考古工作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正在推进实施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

目前,省内考古工作者在常州寺墩遗址等处有丰富收获,新发现的兴化草堰港遗址可追溯到720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盛之翰说,“总书记对于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我们将不负嘱托,叩问大地,探寻文明。”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位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潮涌动,作为不久前刚入选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开馆两年来,尽显超高人气和热度。

“中国大运河绵延2500年,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具体体现。大运河通达千里、流淌古今,正如中华文脉绵延不绝、奔涌向前,同时它也包蕴着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而大运河博物馆正是对大运河文化的创新表达,“开馆以来,我们在不断完善展览与藏品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数字化、沉浸式多维体验,虚实结合反映运河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通过高品质的展览与公共服务,让更多观众感知运河文化的深邃魅力,推动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江苏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都有生动体现。”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许益军研究员说,江苏文化历经数千年,日久而弥新,展现了突出的连续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展现了突出的创新性;吴文化、徐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海洋文化等不同亚文化板块和而不同,美美共生,展现了突出的统一性;江苏文化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徽文化等地域文化影响,多元融合,展现了突出的包容性;江苏历史上既有鉴真、郑和这样的文化使者,也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海国图志》等著作,是中华文明追求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展现了突出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江苏社科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担当。我们要在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江苏文脉,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江苏力量。”许益军表示。

守正创新,讲好中华文明多彩故事

以创新创造激活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这几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南京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全勤表示,连日来江苏的图书馆人、古籍守护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对古籍保护事业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新的认识、更高的站位。

卷帙浩繁的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重要载体。全勤说,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南京图书馆)在古籍普查、分级分类保护、古籍修复、再生性保护、人才培养、出版整理研究、古籍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我们将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在新的起点上将古籍保护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细致。”

正在进行的深圳文博会上,已出版的1002册《江苏文库》蔚为大观。凤凰出版社社长、编审倪培翔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方向和目标,编纂出版《江苏文库》,我们要着眼于中华文化认同、自信与创新,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中,彰显其时代意义。倪培翔说,“深厚的典籍文献积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础。我们将立足江苏,积极承担‘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这一江苏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文化工程的主体出版部分,做强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呈现多样的江苏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指明了方向。”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说,全省文艺工作者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倾情记录时代、讴歌时代,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经典之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两个结合”,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表示,“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新时代的体现,也是理论上的重大解放和突破。“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仍然是本质性的要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中最本真、最本质、最本位的部分,包含了‘中国实际’的‘元概念’和‘元规则’,与之相结合,是深入中国实际的根本要求。”

“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华夏文明最初从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南西部一隅之地萌发,如今不仅扩展到中华大地,也在域外产生重大影响,其内在的决定性力量,就是不断吸取域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进行文化创新,这个历史进程持续几千年交互辩证地进行,成就了几千年不坠、持续进化的中华文明。”张生表示。

以开放包容为底色,中华文明跨越山河、上下古今,与各种优秀外来文化达成深刻的“化学反应”,得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长江学者、苏州大学教授王卫平表示,“从泰伯奔吴到大运河开凿,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从民族工商业发端到苏南模式兴起,在一次次历史变迁的浪潮中,江南文化吸纳南北文明、中外文明,荟萃精华、革故鼎新,始终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彰显出旺盛生命力和强劲引领力。江南文化的基因天然蕴含着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开放带来进步,包容造就强大。我们要进一步擦亮江南文化标识,共筑精神家园。”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次座谈会上,又鲜明提出要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深邃思考的最新论断,使我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明说,“我们一定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于锋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