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北斗一号”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童铠的殷殷航天情

来源: 编辑:我的泰州小编 2024-12-23 09:59:22 查看数:0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声中,北斗导航星空筑梦,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回望激情燃烧岁月,矢志开拓的背影里,童铠赫然在列。

1931年,童铠出生于江苏泰州。1943年以优异成绩升入泰县私立时敏中学,1946年考入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专业。1949年考入山东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5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攻读通信专业。留苏期间,童铠担任学校中国留学生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他的论文得到导师高度认可,称其为带过的学生中最好的一个。1959年,顺利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

童铠在苏联留学(前排左二)

少年时代的童铠饱尝艰辛,父亲在他六岁多时病逝,大哥供他上完小学和中学,坎坷生活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泰州洧水桥小学读书时,为躲避日机轰炸,他跟着家人避难乡下,曾停学一年。他与同学们一起唱救亡歌曲,鼓舞抗战斗志。在苏州读书时,童铠系统学习电力和电讯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高三时在进步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下,他返回即将解放的家乡。泰州解放后,白天他插班完成学业,晚上在一个小电厂实习。他积极参加学校为声援大军渡江编排的抗战题材话剧《第二代》,在其中扮演一位爱国教授。1949年9月高中毕业后,在青岛工作的三哥影响下,童铠考上山东大学,1950年初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年时期童铠

童铠是一个做事十分认真,特别有思想的人。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从小就养成了埋头苦读的习惯。他的大姐曾回忆说:童铠中学时读书很刻苦,经常是家里的饭作好了喊他几遍都听不见,有时为做一个小试验,可以埋头忙上几个小时,一定要把原理搞清楚。他的山东大学校友吕慧鹃在《遥远的记忆——怀念中国空间技术专家童铠院士》中曾写到:“在校团委开会,童铠都准时到会,纪律性很强,他的发言常有创见,不轻言附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种孜孜以求、认真负责、独立思考的品质与他从事的航天事业极为契合。

1971年,童铠(前排右一)和101雷达试验队成员合影

航天研究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需要长期驻扎在试验基地,测数据、调信号、做试验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很难干出成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童铠主持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部反导系统精密制导雷达工作。101雷达进行总装调试时,场地还未完全建成,地面坑坑洼洼,机房用简易木板搭成,仅有的几个电炉和风扇也是用于保障设备安全,条件十分艰苦。但童铠全然不顾,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有时还上到80米高的铁塔上亲自查看跟踪信号源。冬日手被刺骨寒风冻麻,画的图都是抖的;夏季身上被蚊虫叮咬得都是包,他毫不在意。在昆明附近平均海拔2500多米的红旗山校飞试验时,医生再三叮嘱有高血压的童铠不可上山,而雷达站设在峰顶,他仍坚守阵地,带领团队历时5个月圆满完成12架次的校飞试验任务。从设计到交付,童铠参与了101雷达研制的全过程,奉献了12年的青春。1978年,101雷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航天工作对精确度要求极高。1988年,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研制工作启动,童铠受命出任卫星指令与数据获取站(国际上称CDAS)总设计师。地面站的关键设备——数据缓冲器只有美国有。童铠认为国外能干的事中国也能干好,带领团队毅然选择自主研发。星地对接实验时,遥控指令出现大小回路随机误码、错码,他建议主管设计师们用逻辑分析仪查看输出波形,并一起连续两天全神关注显示屏上微小变化,最终精准找出故障。1993年5月,地面站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验收频率综合器时,有几个点频数据处于临界状态,这种情况不顶真也可以通过。但童铠坚持数据站精度的高低代表着国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临界就说明还有差距,我的意思是重新返工,只有最大限度的高精度,才能确保第一流的数据站!”风云二号地面站创下“国内第一套大功率S波段天线发射系统”“首次采用对卫星三点测距定位方式”“国内首次建立数据收集平台系统”等记录。1994年,北斗一号导航系统工程研制,童铠任地面应用系统总师。2000年10月、12月,第一颗、第二颗北斗导航定位试验卫星相继成功发射。2005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地面应用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6年,童铠(右二)

在“北斗一号”地面应用系统评审会童铠在生活上有“三个不知道”。除了年轻时就不知道按时吃饭外,第二个就是不知道下班,常常全班车的人就等他一个,有时即使到家了,问他话也是答非所问,家人就知道心还没下班。第三个是不知道购物,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是妻子给他安排妥当。而他对他的学生们却是无微不至。他在初次面试时就给很多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首批考入童铠门下的研究生叶飞曾说,导师特别重视基础概念的考核,令他在一次次提问中理解到如何更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周宁设计地球站方案苦于缺少参考文献求助时,他会连夜翻找相关资料;学生郭建宁询问双星定位系统的相关问题时,他会快速给出专业指导意见。他曾和学生们立下约定,不论是在读还是毕业,都要在元旦来他家聚会。聚会上他和妻子会准备丰厚的食物,询问学生们工作近况和家庭情况,令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1992年元旦,童铠(前排右二)

与研究生在家中聚会“院士不是花瓶,开个会放在那里好看。国家把院士放在一个位置上,就是要求你做更多的事儿、做更重要的事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童铠对妻子说。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兢兢业业几十年,迎难而上,矢志不渝,在筑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贡献了全部智慧和汗水。


来源:记忆泰州

编辑:今昔

责编:悦鸣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