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泰州市的桥:凤城河上的桥
古城泰州称为“水城”,河网密布,桥梁众多。家家临桥通舟,户户临水枕河。桥拱隆起、环洞圆润,大大小小的桥梁,把浮在水面的泰州城衬托得调和优美。历史跨越悠悠漫长的时空,流淌不息的河水,陪伴着护送着一代代泰州人繁衍生息,砥砺奋进。
资料记载,历史上老泰州城墙以内有27座桥梁:中市河上9座(不含南北城门吊桥),玉带河上13座,东西市河上5座。如果加上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口4座吊桥共31座桥梁。城墙外南门老通扬运河上有南门“高桥”、稍东侧天滋庙前有“万岁桥”(已拆除、现文昌桥跨老运河),北门外稻河上有8座跨河桥,草河上有2座跨河桥,加上城西北侧卤汀河上“招贤桥”,老泰州市主城区总计41座桥梁。
老泰州市主城区桥梁示意图历史上城门外“护城河”上只有城门前有一座吊桥。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是:南门迎恩门、北门迎淮门、东门海宁门、西门阜通门。南门位于今电视塔东侧海陵路/水关附近,为一切皇旨、政令、旌表传入之门,故称“迎恩门”。东门叫“海宁门”,位于今迎春大桥稍北侧,泰州古城早年常遭东来海水侵袭,人们祈盼大海宁静,勿要泛滥泰州城池取东城门名“海宁门”。“西门”叫“阜通门”,位于今西门桥处,“阜”有“富”之意,寓意通向富裕的大门。“北门”叫“迎淮门”,位于原月城广场处。北门之外水系为淮河之水,故称迎淮门。四座吊桥无名。上世纪60年代我在泰州省泰中上学时,南护城河/海陵路交叉处有一座无名铁桥(现已拆除),应是南门吊桥遗迹。
80年代县级泰州市南拓青年路到“新高桥”,填平南护城河近一半建跨青年路电视塔,绕城一圈的护城河在此处中断成残疾河。1996年地级泰州市建立后,让静因寺后侧老通扬运河一段南北支流过静安路“如意桥”后,在海陵南路“敬亭桥”下与护城河打渔湾衘接,形成了一条新的环城河并命名为“凤城河”。新泰州市政府花大力气打造新环城河“凤城河风景区”,十多年间,凤城河风景区已成为新泰州市的旅游名片,外地游客游览观光、泰州市民休闲养生的一条风景秀丽的新“绕城河”。
现在环绕泰州主城区的“凤城河”上建有七座跨河大桥:“新高桥(西池寺桥、青年南路)”“敬亭桥(海陵南路)”“文峰桥(鼓楼南路)”“迎春大桥(迎春东路)”“鼓楼大桥(鼓楼北路)”“青年桥(青年北路)”“西门桥”(阜通门桥、迎春西路)。七座跨河大桥外有五座跨“凤城河”小桥:“仿制高桥”(新高桥与净因寺桥之间一座尚未通行的观景桥);如意桥(净因寺北、静安路);“坡子街商贸区”南的“东河路桥”、“天滋桥”、“新民街桥”;“东河路桥”“新民街桥”可通汽车,居中“天滋桥为”钢索桥,仅行人通行。如果将老通扬运河上与敬亭桥衘接、紧临凤城河的“静因寺桥”算入,“环城凤城河”上一共有八大桥五小桥十三座桥梁。
仿制高桥(老)高桥:是泰州历史上最重要、最知名桥梁。史料记载,高桥为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砖桥,正统九年改为石拱桥,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重修,因桥高而得名,解放后高桥也曾多次拓宽改造便于通行。泰州史称凤凰城,便是因为“高桥似凤首,赵公桥似凤尾,东西凤凰墩似凤之双翅”成名,以此推算,老高桥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建地级泰州市前的上千年中,老高桥一直是古城泰州南部唯一一座南北交通桥梁。该地段上世纪大约90年代前后,海陵南路拓宽东移越过新建“敬亭桥”“净因寺桥”南延,老高桥被拆除。关于旧“高桥”,流传着动人的传说。建桥普遍流传大才子储巏对“对子赢石材”建桥的故事。故事说,当年有个外地商人为建私家花园,运载石材从通扬河上经过泰州南门休息时,他知道泰州城里有个神童储巏,就出了个“船轻石重轻载重”的对子,着人请储才子来对,并许诺对成了愿以船中之石赠之。储巏当年才十几岁,见一布店有人正在量布裁衣,便不慌不忙地对出“尺短布长短量长”。商人心悦诚服,于是,满船的上等石材便归了储才子,就用这些石材建了这座桥,造福一方百姓。由于石材又多又好,桥建得雄伟高大,故取名“高桥”。此事虽说无从考证,但足以证明人杰地灵的泰州凤凰城出才子,才能让高桥的故事脍炙人口。
泰州市老高桥西池寺桥(新高桥):上世纪90年代初,老高桥西侧青年路上建了一座水泥大桥。这桥与(老)高桥平行,两者相距不足百米,一直没有桥名,大家就随口称之为“新高桥”。
十几年前此桥命名为“西池寺桥”,但大多数泰州人仍习惯称此桥为新高桥。“西池寺”是新高桥西南端桥下原高桥村自建的一座简陋小庙扩建而成。今天西池寺桥东南角桥栏杆上还有一块“新高桥”的匾额存在没人拆卸展示出老泰州人对“新高桥”更名的不满。老泰州历史上曾有过西池寺。未查到其建筑年代、地址及规模资料。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开成三年,日本留学僧圆仁和尚等随日本大使藤原常嗣跨海入唐求法,在运盐河畔的西池寺受到县令、判官、兵马使等官员及僧人接待。此为泰州最早的提及西池寺资料。分析此资料:西池寺最晚建于唐代,能接待日本大使,泰州县令、判官、兵马使等官员陪同,寺庙规模应该不小并豪华。地点应在东西市河与中市河交叉口附近。因为此两河为当年运盐河。而老通扬运河位于城南且非运盐河。所以西池寺不会建在现址附近。
西池寺桥(新高桥)文峰桥:是近几年新建横跨凤城河的鼓楼路上桥梁,文峰桥周边是“凤城河风景区”核心地段。西侧是打渔湾、南山寺、文峰塔,东侧是文昌阁、望海楼、老街、梅兰芳公园、桃园、三水湾景区,西南侧是静安文旅步行街、柳敬亭纪念馆、柳园景区。
文峰桥迎春大桥:位于迎春东路跨东城河。史料记载东郊鲍坝凤凰墩北侧原有一南北砖拱桥名“迎春桥”,因当地村民春节迎春祝福活动经过此桥得桥名、路名。随着泰州人口增加交通繁忙后,拆“水泥迎春桥”在东城河上建筑了一条较宽的大坝,行人通行方便了,但此坝将东城河南北阻断,城河水在此断流。后来拆坝建成仅两车通行的水泥桥城河水恢复通畅。
2005年小泰州市建成现在长190米,宽35米双向四车道的迎春大桥直到今天。地级泰州市成立后迎春桥周边不断改造完善,以望海楼为中心,建成了“老街”“梅兰芳公园”“桃园”“三水湾”“柳园”等景区,是“凤城河风景区”的核心地段。新迎春大桥通车后大大改善了老城区的交通,使东城河水南北贯通,桥下五孔卧波映绿,形成泰州一独特的水桥景观。
鼓楼大桥:是跨凤城河七座大桥中最宽敞、最漂亮的一座大桥,2002年正式通车。鼓楼大桥设计建设匠心独具,既是路桥,又可观景,能避雨、防日晒、不挡风。
大桥栏杆雕梁画栋,桥北侧滨河广场宽阔,风景优美,白天、晚上游客、市民、棋类爱好者、乐器喜爱者、各种戏剧爱好者在此休闲游览、自由组合,下棋打牌、吹拉弹唱,赏心悦目。节假日河中游船泛舟,晚上灯光秀美如临仙境,吸引游人如织。大桥东北建成“关帝庙”“古准提庵”两座历史文化古迹。“古准提庵”后殿金身多手观音像及其他几尊佛像吸引一批老年信徒每天上午在“南无阿弥陀佛”音乐中绕殿步行,成为一道景观。庵堂正中所供佛像应是千手观音,但没有千手、额上有天眼让人难以确定。与此处新建关帝庙中的关羽像不是“长髯红脸手执青龙偃月刀”一样让人完全不能辨认。
没有千手、额上有天眼的观音青年桥:是护城河上最早建成的桥梁。70到90年代,小泰州市政府对青年路进行了多次拓宽改造,向北拓至今青年桥。原此处向北是条水沟,1966年才建成一个四米宽的小桥取名青年桥。从青年桥经西仓路拆了西仓菜场和百花潭巷向北延伸至肉联厂前面的通扬路(号称1978年782工程)。路面也先是柏油路,后又建成了水泥路面,路两边相继建起数座楼房,当时算得上是高楼(小泰州当年最高建筑是市政府门前的中山塔),最早最高的是青年桥南西侧的7层海阳楼,曾经风光了一段时间。1996年泰州地级市成立前,青年路成为小泰州市区路最宽、路况最好、两侧建设最多、经济最繁华的南北主干道。
改造前后的青年桥经过小泰州市政府和新建地级市政府多年经营,青年路成了泰州市最早的南北主干道,青年桥不断拓宽成了今天的四车道。阜通门桥(西门桥):历史上泰州西门曾有“阜通门桥”,此桥何时建成、建于何处、何时拆除未查及资料。 我在省泰中上学记忆中60年代西城河上并无桥梁,到河西需经高桥或西仓桥绕行。应该是70年代后小泰州建成了“西门桥”,为双车道,建成后极大方便了城西地区的发展。西门桥东侧路中央园形绿岛上竖立陈毅骑马面向东方塑像,寓意陈毅进泰州。
原西门桥东侧的陈毅像当年在两部电影《陈毅三进泰州城》《东进序曲》中以陈毅进泰州为题材。后来西门桥多次拓宽改造,城河东侧建环河风景区及绕河人民路,陈毅塑像被移除。直到2020年9月30日,在泰州新建成的东进广场上竖立了陈毅、粟裕并行的骑马进泰州塑像,成为市区一道新景观。西门桥现改名叫“阜通门桥”,不少老泰州市民叫惯了“西门桥”对改名颇为反感,不知“阜通门桥”为何处之桥,像新高桥改名为“西池寺桥”泰州人仍然叫“新高桥”一样,“阜通门桥”仍叫“西门桥”。
净因寺桥:虽然位于老通扬运河上,但静因寺桥与敬亭桥紧密衔接,可视为连体长桥。是主城区海陵路上最南端跨南城河/老通扬运河大桥,可归入“老泰州城河上的桥”。
海陵路上敬亭桥海陵路现存唯一一座桥梁是南门水关处南玉带河桥上一座玉带河桥。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李子韵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 聚焦|《靖江年鉴(2022)》获全国奖项2024-01-13
- 喜报|《小虫子》入选两大年度好书榜单2024-01-13
- 文化|泰州归来尤崇儒2024-01-13
- 关注|关于征集泰州市区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的启事2024-01-12
- 记忆|泰州三大望族之三——“南北卢”2024-01-12
- 记忆|泰州三大望族之二——“俞风流”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