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记忆|泰州三大望族之二——“俞风流”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4-01-12 10:42:53 查看数:0

清道光《泰州志》记载:俞氏家族是明永乐年间俞兴一由苏州迁泰州北关外。康熙年间,俞氏家族出了一位风流才子俞锦泉,曾候选内阁中书。俞锦泉,名瀔,字锦泉,一字水文,号音隐,为清初泰州名士。俞瀔出身簪缨世家,其祖父俞釬是顺治年间举人,曾任广西太平府推官。俞瀔筑有渔壮园(俗称“俞家花园”),交游很广,且精音律工诗,擅南曲、北曲,能司鼓吹笛(著有《流香阁诗词》),人称“风流俞”。当时的文化名流冒襄、邓汉仪、黄云、孔尚任等人均为其座上宾。其时孔尚任正留滞泰州撰写《桃花扇传奇》二稿,写作中,曾得俞氏指点。

泰州戏曲文化史上,俞锦泉算得上是名气最大的戏迷之一。他是位昆曲爱好者,昆曲发源于苏州,其前身是流传于昆山的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昆山文士魏良辅潜心钻研,将昆山腔融入弋阳腔、海盐腔、北曲等其他声腔,合南北之所长,创造出全新的声腔,并加入箫管弦索乐器,使昆山腔演变为昆曲。俞是当时的风流才子,他对昆曲极为钟情,拥有私家戏班和庞大的歌舞船,并经常去扬州、兴化等地演出,有“红牙女部压扬州,金谷当年纪胜游”之誉。孔尚任曾有诗咏其家班:“俞君声伎甲江南”“粉白黛绿不知数”。俞家有妇女昆部,人数众多,规模庞大,演出之频繁冠绝全国。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便由俞氏家班首演。

俞氏家族是清代泰州的文化家族,家族中俞梅、俞堉、俞圻三人著述颇丰,各有诗集传世。俞梅,字太羹,号师岩,又号云斤,他是俞瀔之次子,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曾分校《康熙字典》等书,著有《治河方略并图说》《孔子家语订正》《甲申集》《梦馀集》《历朝诗雅》等。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扬州,此时俞梅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特旨其父子召见。临别前,康熙赐俞锦泉“耆年贻彀”匾,赐给俞梅一把折扇,御笔题诗:“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秀迹逢皆胜,清芬坐转凉。爱看玉樽夕,归路赏难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俞梅为山西副主考官,奏请朝廷减去官卷正额三名,分拨给民卷,不避权贵,甄拔寒畯,大得人心。

俞堉,字容万,号蘅皋,是俞锦泉的重孙,为乾隆三十年举人,有《率意吟》《谦忍居诗集》传世。俞圻,字越千,一字让林,亦是俞锦泉之重孙,为嘉庆六年钦赐副贡,有《剪烛吟》传世。俞氏家族的诗集不仅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还具有研究俞氏家族宗亲、姻亲关系,家族日常活动以及俞梅、俞堉、俞圻三人的交游行迹、思想性格、创作风格等的史料价值。其中俞堉的《谦忍居诗集》和俞圻的《剪烛吟》这两部未经挖掘利用的诗集尤为重要。另,俞锦泉的孙子孙俞焘亦著有《落花吟》《知庄集》等。

俞锦泉的重孙女俞廷元,字素兰,工诗善咏。《送两弟北上》:“阿姊闺中数去程,翩翩兄弟又长征。燕台此去三千里,珍重闻鸡破晓行。”此为她送蘅皋、让林二弟北诣幽燕之作,征程心系,手足情牵,殷殷姊意,溢于言表。《哭夫》:“一闭桐棺倏五年,相依形影穗帷前。纷纷血泪啼枯后,只是春深怕杜鹃。”此为她守灵悼亡之作,情深伉俪,诗淑才媛,直让人想起东坡的《江城子·记梦》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者居丧时长不一,情心殆同。

泰州俞氏家族不仅是泰州“卢、俞、夏”三大望族中的一员,也是明末清初泰州“宫陈俞缪”四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俞宅先在泰州下坝地区,宅内有名为“渔壮园”的俞家花园;渔壮园被火烧以后,俞家在清化桥畔,今海陵区新华巷1号又新建了一座住宅。宅座西面东,主体建筑朝南,有大门、仪门、照厅、厅屋及厢房等,青砖小瓦,硬山屋面。曾居于此地的俞氏家族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承继,俞氏家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更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背景,颇值得我们去挖掘与研究。1988年这一建筑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乡风儒语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