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话说洪武赶散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4-01-15 09:45:39 查看数:0

明代初期,兴化地区水患并不严重,这一时期人地之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少地多”,这一局面的形成和元末时期的战乱有关。《嘉靖惟扬志》说:“国初扬郡查理户口,土著始十八户,继四十余户而已,其余皆流寓尔,盖兵火之余也”。可知朱元璋争夺到的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江淮地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势在必行。

元末时兴化人口数只有3160户,8638人,到明洪武九年(1376),人口数增加为11889户,75732人,短短数年之间,人口数增长为原先的9倍。这背后所隐藏的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事件,称做“洪武赶散”。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将江浙一带数十万民众遣送至里下河地区。这些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江南失去土地的“细民”,如兴化郑板桥家族的始祖郑重一;另一类则是苏杭一带的豪民富户。因此“洪武赶散”也就带有两种不同目的:

其一,垦地拓荒,恢复农业生产。元末大乱之后,里下河一带人口稀少,很多土地无人耕种,这些“江南细民” 迁徙到里下河之后,非常有利于大乱之后里下河农业经济的恢复,同时也缓解江南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一些民间故事里,兴化村庄的兴起都有一个相同的模式,时间都是明洪武初年,故事的主角都是三个表兄弟。他们结伴来到兴化某个荒僻之地,指手划界,插草为标,以此划分土地。常常有某个忠厚老实的表弟,忙于生火做饭,以至于忘记去抢占田亩,最后只能在附近草草留下标记。不过误打误撞,这位忠厚表弟所得田亩往往离村庄最近,同时也最为肥沃。从这些民间故事可以看出,明初时兴化有很多闲置田地,以至于可以任由这些江南移民随意圈占。

其二,打击江南豪族势力。在迁徙到兴化的江南民众里,有多达4000余户江南豪民被遣送到兴化海滨盐场,编进灶籍,成为海滨从事盐业生产的灶户,并且勒令子孙相继,永无更改。这一举措无疑带有一种惩罚性质,也常为后世所诟病。怨恨之下,里下河兴化、盐城一带对于“洪武赶散”恢复生产的积极意义常常忽略不提,而认为朱元璋此举纯粹是泄愤报复,《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说: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败至身虏,明主积怨,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

这些江南移民到兴化之后,大多聚族而居,形成一个个以姓氏为名的村落,比如舒虞舍、解家舍、北张舍、梁家舍等,其他还有以“荡、湖、海、沟、泽、垛、洲、口”等命名,则是因为这些村庄多数依水而建,傍水而居,因水而兴。

然而,如果我们将“洪武赶散”放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场移民运动并不是一起孤立的历史事件,而且在流传过程中窜进了很多民间传说。

有学者指出,盐城县志关于“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的说法,是根据苏北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编造的,史料上则是根据朱元璋在攻下苏州后迁豪强屯种凤阳的记载穿凿而成。事实上兴化移民的来源地并不仅仅是苏州一地,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江南徽州和江西饶州。

苏州阊门

在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战争过程中,有过很多次迁徙降民的记录。如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迁泰州张士诚部降民5129人于湖广潭州和辰州卫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迁高邮张士诚部降民2212人于湖广沔阳州和辰州卫所;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击败张士诚,攻占苏州,迁苏州富民填实濠州……此外给张士诚一方的降将加封官职,将他们安置于云南、贵州等偏僻之地,也是朱元璋常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如降将潘元明被加封为布政使,戍守云南,兴化人莫天佑的后代至今仍生活在西南边陲一带。

新王朝的施政之要,莫过于恢复国内经济,安定社会秩序。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下诏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从这封诏书可以看出,朱元璋已经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了明朝初年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仅长江流域就有移民约700万,全国范围内移民总数约为13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9%。因此可以说,所谓“洪武赶散”,不过是明代初期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的一小部分,其对象包含民籍和军籍两类主要人员,目的是通过民屯和军屯的形式,开垦荒废土地,恢复国家经济,尽快医治战争的创伤。

明初的这场移民运动对于兴化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一是经济。明洪武年间兴化人口快速增长,村镇数量迅速增多,表明兴化农耕经济已得到初步恢复,这得益于江南移民对里下河抛荒土地的开垦利用。

二是文化。相传张士诚兵败之后,仍有一股残余势力藏匿在兴化茅山、沈埨一 带,为此明王朝在里下河设立了18座堡垒,用以弹压这股张士诚的残余势力。同时重修里下河9座寺庙,借此来镇压“王气”,统称为“九寺十八堡”,形成兴化圩南地区特有的营堡文化。清代《康熙兴化县志》说:邑南兴、泰境,胜国初为张氏必争之地,故设备滋。有所有卫,兵民杂处,城内外多以营、堡名,至 乡村水聚,亦往往有之。

三是民俗。在严苛的军事管制之下,当地民众对张士诚的纪念,只能采用极其隐秘的方式,或假借会船仪式,或假托都天菩萨信仰,或演变为武力打斗的民俗。

兴化县丁溪、草堰间,有张王墓,相传张士诚父。沿海民灶咸以正月望前聚祷,因而彼此构斗,胜则一年大利。即至死伤,毋许告讦,近有司严禁之,稍戢。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