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老泰州市的寺庙:九大丛林外传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4-01-15 09:45:38 查看数:0

古城泰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人文荟萃的富庶之地,人们对国泰民安、升官发财、家庭美满、儿孙满堂、亲人安康、逝者怀念等寄托在寺庙缕缕香烟之中。除人们耳熟能详的“九大丛林”寺庙外。崇儒、崇佛、崇道的寺、庙、观、庵、祠众多,儒释道文化在古泰州城兴旺发达。

崇儒祠:泰州崇儒祠建于明万历期间,是崇敬、祭祀儒学先师的祠堂。泰州崇儒祠崇祀古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泰州人王艮弟子及再传弟子有500人之多,上自高、中级官吏,下有市井平民、小商小贩,人数众多,几乎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他的学生有许多是泰州人,他在泰州讲学影响较大,所以中国历史上就称这一民间学派为“泰州学派”。

崇儒祠主殿

除江苏外,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都有泰州学派的子弟,遍及全国十多个省;王艮一介贫民,只念过几年乡村私塾,经过自己刻苦钻研,成为哲学家是泰州的骄傲。泰州1986年将崇儒祠建成王艮及泰州学派纪念馆。

泰州市此类纪念馆参观游览者极少,位于扬桥东侧的吴同甲纪念馆,同样门可罗雀,工作人员工作轻松。如何发挥建设时的“历史、纪念、旅游”等目标值得研讨。

崇道:泰州市道观有城隍庙、管王庙和心圣观。心圣观名义上是“道佛兼容”庙宇,但寺庙布置、庙内设置、供奉神祗、宣传资料等还是以“道教”为主。由于历史原因,泰州市道庙、道教人员较少,据说全市道教人员不足百人,而佛教近万人。想不到土生土长的道教竟然比拼不过南亚次大陆传入、本土己近消失的佛教。

城隍庙:又称邑庙,建于唐代,是江苏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隍庙建筑,也是泰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供奉城隍张士诚。

管王庙:建于明万历期间。现位于稻河古街区海陵北路上,供奉盐宗始祖管仲。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纪念盐神宗庙,也是全国唯一以管仲命名的盐神庙。全国“最早”“唯一”的管王庙值得泰州人关注。

奶奶庙(泰山行宫):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离开山东泰山时的行宫,故称之为“泰山行宫”;现在光孝寺东侧商业区院内,原来前后两进现仅剩一进。庙宇房屋看上去颇为雄伟,但关门封闭不接待访客,不知庙内是何布置看起来己多年无人问津。碧霞元君是出身于泰山的女仙,古代认为“泰山安天下安”,所以泰山顶有纪念碧霞元君的奶奶庙。随着时代变迁,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在民间逐渐衍变成具有送子、护幼、疗疾、保佑婚配等多种神通的“泰山娘娘”。看来此处奶奶庙还有整修开门迎客必要。

“心圣观”(永福观):位于江州北路46号,与“古永宁寺”相似,是泰州目前唯一的“道佛兼容”庙宇。目前因消防安全问题暂不对外开放。

天庆观(仙源万寿宫):历史上系道观,位于周桥附近,早已拆除。历史上天庆观供奉北宋著名道士徐守信,传说其骑着扫帚,白日飞升,其飞升之处因此被叫作“升仙桥”(今海陵路/迎春路交叉口)。徐神翁在北宋哲宗在位时预言宋徽宗任下一任皇帝,并且准确地预言了南宋高宗南迁及身上发生事情。古代笔记《辍耕录》中记载了徐守信的一件神迹:“初宋高宗在潜邸日泰州人徐神翁云能知前来事。群阉言于帝召至以宾礼接之。献诗于帝曰: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西去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上金鳌背上行。及两宫北狩匹马南渡。建炎庚戌正月三日帝航海次章安镇滩浅福舟落帆于镇之福济寺前。以候潮顾问左右曰:此何山?曰:金鳌山。又问:此何所?曰::牡蛎滩。因默思神翁之诗乃屏去警跸易衣徒步登岸。见此诗在寺壁间题墨若新方信其为异人也”。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下诏拓展天庆观,建房500间,赐名仙源万寿宫。政和元年(1111)改赐名“天宁万寿寺”。天庆观何时被拆除无确切记载,推测应是那场大运动“破四旧”年代,泰州建万头猪场,拆除无数寺庙取材时被毁。

关帝庙:历史上泰州关帝庙有六七处,有名的两处一处是北门月城关帝庙(己拆除)。一处是坐落在东大街东头现东城河北游船码头处新建关帝庙。

新建关帝庙

该庙前后两进、中间夹一小院落,正门(南门)关闭,可从东侧一圆门入内。

后殿正中是新建金身关羽像,此塑像怎么也看不出是长髯红脸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关羽,不知依据何处资料建成。关帝庙前后几棵古银杏树移栽此处,存活颇为不易。

关帝庙前后几棵古银杏树

庵:老泰州的庵有“松林庵”、“清莲庵”、“古准提庵”等几座。“松林庵”原在泰州乌巷南,现原址己拆除。庵内有名的镇寺之宝“六朝松”一截枯枝干目前假植在泰山公园盆景园内。据说枯枝旁再生出新枝,倘真如此算是神奇。

泰山公园盆景园内

清莲庵:“清莲庵”原位于周桥北河沿。此庵资料记载存在过,早已拆除不知所踪。原址现在是宣传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游园。

古准提庵:东城河北游船码头新建关帝庙东侧是新建“古准提庵”。泰州古准提庵原址是今奶奶庙,可能先于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光孝寺建成。开始是道观,而后改为僧寺,最后改成尼庵。崇祯年间,泰州火灾连年,知州陈素将建址在城南的火星庙,迁到城北东大街上的观音堂改名为东火星祠(此地八卦为水方:克火),光孝寺旁的准提庵,则先改名为佑生祠,后改名为泰山庙(奶奶庙)。民国十七年,国民党禁淫祠堂毁神祠滛像。泰山庙老尼思保存之计,恢复最初准提庵之旧称,名曰古凖提庵。今古准提庵与修葺改建后的古关帝庙都隐现于一片葱绿的滨河广场林荫中,为泰州凤城河风景区靓丽的组成部分。

上千年来国人对女性歧视,遇见庵内出家的尼姑时视为“触霉头”,我在青少年时代深信不疑。记得在泰州上学期间路上遇到尼姑时,如是自己一人会象听到乌鸦叫时朝地面“呸”吐一口唾沫祛除“霉气”,是两个小男生时则会左右包抄“夹尼姑”祛除“霉气”。记得被夹尼姑如果躲避不了被“夹”后,年老的合掌念“阿弥陀佛”,年青的会骂一句“畜生”。今天想来这种恶作剧很是顽劣不该。其实女子出家大部分是苦人,在当年庵庙中忍辱苦修,面对“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胡胡涂涂”的丑化,能做到“上观音下弥勒各保其主清清白白”确实可敬。

岳王庙:岳王庙是泰州家喻户晓的寺庙。建于泰山顶纪念岳飞。泰州人习惯称为“岳庙”“岳王庙”“岳武穆祠”。原为道庙现为佛殿,整修后现在名“岳王殿”。

泰山顶岳庙全景图

古西池寺:老泰州历史上曾有过西池寺。未查到其建筑年代、地址及规模资料。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开成三年,日本留学僧圆仁和尚等随日本大使藤原常嗣跨海入唐求法,在运盐河畔的西池寺受到县令、判官、兵马使等官员及僧人接待。此为泰州最早的提及西池寺资料。分析此资料:西池寺最晚建于唐代,能接待日本大使,泰州县令、判官、兵马使等官员陪同,寺庙规模应该不小并豪华。地点应在东西市河与中市河交叉口附近。因为此两河为当年运盐河。而老通扬运河位于城南且非运盐河。所以西池寺不会建在现址附近。现西池寺原来是高桥村建于新高桥西南桥下的一座小庙(可能是土地庙)。现在的规模也是近年来改建结果。老泰州市人对“新高桥”改名“西池寺桥”很反感,至今仍坚持“新高桥”称呼。“新高桥”东南角桥栏上“新高桥”标识至今仍在。

白马庙:位于泰州白马镇,为佛教寺庙。其实此庙是一座新建庙宇,与标题“老泰州市的寺庙”似乎不符。但白马镇白马村历史上确实有过“白马庙”,是生于“蒋家河(今白马村)的东汉蒋歆(字子文)曾在金陵秣陵当县尉,揖盗时被盗击伤不治而亡。后骑白马显灵被孙权封为“蒋候”“白驮将军”。家乡人引以为荣建“白马庙”(有说“蒋王庙”)。“蒋王庙”原址己无任何遗迹可寻,现“白马庙”算是迁址而建的“老泰州市的寺庙”。

来源:人文泰州

作者:陈振宇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