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忠孝同胞”之顾师鲁传
兴化顾氏一族,自始祖六三公於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来兴化定居后,秉持“耕读传家”理念,培养了多名朝廷重臣、清廉官员、书画名家。兴化城中的人文名胜“四牌楼”内悬挂有历代御赐匾额47块,彪炳顾姓的就占四块半(一块和多人共有),可见顾姓一族在兴化的辉煌历史。其中“忠孝同胞”匾额是褒奖顾师鲁、顾师胜兄弟俩的。
顾师鲁、顾师胜,是六三公的四世孙。他们的曾祖父顾成是元大德进士,大伯父顾逖是元至正进士,父亲顾天麟自号“东泉处士”,著有《东泉亭稿》。兄弟俩成长在书香世家,从小受家风的熏陶。成年后既饱含满腔的爱国情怀,又坚守文人的气节。在使命的召唤下,他们为大明王朝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兄弟俩一起被朝廷旌表为“忠孝同胞”。
顾师鲁,天资聪颖,幼年好学,七岁时见弩兴奋不已,便作诗《咏弩》。师长皆感叹:“此生可畏,将来可担大任” 。成年后,他性格刚毅、颇富谋略,有志于当世之务,堪称文武兼备之才。
顾师鲁年少时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元末时期,他洞察百姓饱受乱世之苦,预感政权更迭是大势所趋。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兵夺取兴化,顾师鲁率父老拜谒徐达,并作诗《上徐相国》:
新封功绩旧英豪,帷幄机谋贯六韬。
千里封疆劳战骑,五更霜雪点征袍。
黄埃蔽垒腥云暗,红日当山阵势高。
万载车书归禹甸,即令从此净弓刀。
徐达读诗后频频点头并啧啧称赞,遂将顾师鲁召至麾下参与指挥和作战。徐达围淮安时,顾师鲁得知张士诚从盐城调兵增援淮安,便命人悄悄地掘李子坝,泄淮河水淹下游,败援兵于马罗港(今淮安苏嘴镇马罗村)。随即派兵捷取防守薄弱的盐城,继而克宝应、复兴化、平高邮、下淮安,将张士诚的余部统统翦除。一次次的攻城拔寨,徐达对顾师鲁的文经武略大为赞赏。每取一城朱元璋听后都是龙颜大悦。
夺取淮安后,徐达没有急着攻打彭城。而是想联手彭城北面的沂州守备力量,以南北夹击之势逼彭城守军就范。沂州守将是王瑄、王信父子,王氏父子因军功被朝廷授为“沂国公”。而王瑄、王信是顾师鲁的外公和舅舅,于是徐达派顾师闵(顾逖之子)、顾师鲁兄弟俩去劝降王氏父子。未曾想王氏父子断然拒绝,兄弟俩只能无功而返。一年后朱元璋写了“共图大业书”,并钦点顾师鲁带上,继续赴沂州招降外公和舅舅。看到朱元璋的亲笔信后,王瑄仍然拒绝。无奈之下顾师鲁写了《再使沂州留别沂国公王信》诗,赠给外公和舅舅。
云山万叠千重险,驿使三年两度来。
羞对故人梳白发,强骑赢马走黄埃。
树头宿雨因风落,河上重城拂曙开。
怀庆归来应问我,计时已到凤凰台。
因诗中有“树头宿雨因风落”之句,外公王瑄大怒,认为顾师鲁在讥讽自己,遂将其拘禁了四十多天。还是舅母崔氏趁王信外出,悄悄放走了外甥师鲁。王信得知夫人放走外甥的消息后,立即命手下邓春等人赶至赤石埠堵截追杀。顾师鲁预料自己途中可能会遭受伏击,便提前做了准备。当遭遇邓春时,并匆忙将先前写好的《赤石埠遗王信》诗交给邓春。
来时三伏末,去日九秋分。
无树不黄叶,有山多白云。
紫薇花下客,赤石埠头军。
彼此犹难责,应怜各为君。
邓春读不懂诗的含义,便放走顾师鲁,拿着这首诗回去向王信交差。顾师鲁出了赤石埠,便从小道匆匆返回故里,弃甲归田园了。随着朱元璋不停的开疆拓土,眼看元军节节败退,王氏父子后来也归顺了明王朝。
不久,徐达平定江南后,再次写信邀请顾师鲁参与政事。顾师鲁以赡养八十三的祖母房氏为由,婉言谢绝。继而写了谢绝诗《再上徐相国》:
天兵畴昔下淮南,水陆行冲颇未谙。
白刃丛中曾向导,青油幕下属谁参。
官田岁贡二千亩,祖母年高八十三。
孝养终违家业敝,苟延残喘复何堪。
此诗写出了指挥战斗、充当幕僚之经历;更有感恩和尽忠尽孝之意境,堪比李密的《陈情表》。
徐达读罢此诗,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遂请示朝廷给予赏赐。洪武元年徐相国请於朝,赐羹汤诏曰:
“皇天眷顾山河底定,凡尔臣工爵勋懋赏。尔顾师鲁运筹决胜,淮安报捷,招徕沂守,聿奏膚功,授官罔仕,移忠作孝,爰发白金广治厥田,俾作羹汤全尔终养,永豁额征世世守之。太祖赍帑银二万两,勅有司官购田给业以隆‘宠锡’”(‘锡’通‘赐’)。时任兴化知县徐士诚,在湖埨村(缸顾庄)左黑鱼岗、牛绳垛等处之东,罄银收买民人王发祥、时雨和等三十六户所业湖田二百四十三顷,作为顾氏私有财产,世代沿袭永豁额征。
接受朝廷的赏赐,也称受“汤沐”(即“汤沐田”)。自此这些湖田一直为缸顾庄顾氏族人世代所拥有。到了清朝湖周边十三庄开始觊觎顾氏的私产“汤沐田”,慢慢蚕食这些田产,后来还断断续续产生纠纷和争讼。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兴化县署又一次受理此争讼,就此“汤沐田”的来龙去脉,顾氏族人诉求条理清晰、举证证据充分。县政府遣人实地勘察并走访调查,记录了详细的边界位置坐标,给出了判决文书“兴化顾氏汤沐田记”。根据判决书内容,顾氏族人刻成了石碑镌成 “湖器”,砌于缸顾庄顾氏宗祠的墙体中,一劳永逸地解决“汤沐田”纠纷问题。
顾师鲁返乡后既照顾祖母的生活起居,又以琴、书、诗、酒自娱;同时还仗义疏才、乐施好善服务于乡邻。相传有一次陪客人游湖上。行船中,见另一船上丈夫在打骂妻子,顾师鲁先是喝斥该男子停止家庭暴力,然后询问原由,得知是妻子不小心将走亲戚的“份子钱”落水了,接着顾师鲁慷慨解囊施与对方落水数目的银两。既平息了家庭冲突,又救急了对方无钱“出人情”的尴尬。顾师鲁还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公益事业,亲自参与河道整治以及粮田的屯垦。尤其是明初开挖的瓜洲至镇江河道工程,主动承担一半;承揽的工程,所需民工工钱和吃用开支全部由个人捐助,他的善举深得大明朝廷和百姓的称赞。
生活中,顾师鲁对家人和仆人皆和颜悦色,通常都用委婉的言语启发他们。顾师鲁曾说:“人惟积德,乃为永图。历史上很多名门望族,因为子孙大逆不道,导致祖坟被掘;而我祖茔在中沟北岸,百世之业也。我族属应谨小慎微励精图治不能惹祸;倘若犯法了,一律不得进家庙”。他曾教育自己的儿子顾荆说:“吾本宦族,观汝器识,可承先泽。汝宜力学励行事,君如事亲则忠,治官如治家则理,惟廉可以立身,惟诚可以感人,惟公勤可以集事,惟仁恕可以亲民。审缓急,则事不烦,识经权,则志不扰,皆名言也”!顾荆在他言传身教下考取了功名。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被授石首令。顾荆上任不久便派人接母亲去官邸享“清福”。母亲婉言谢绝使者,并说:“我儿身为地方官员,应以百姓的安居乐业为己任;舍大家为小家,此行为有悖于我顾家先人的遗训,恕不能前往”。此事件被顾荆的门生杨溥大学士记录了下来,成为当时官场佳话。兴化顾氏一族“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优良家风已渗透到族人的基因里。
顾师鲁受“汤沐田”后半年突发疾病,殁于明朝初年(1368年)春天,时年四十一岁。真是天妒英才,好人不长命,友人陈士楚曾作诗:《挽惟学》 (顾师鲁,尊称“惟学公”)
恨入英雄只泪垂,中原犹自皇旌麾。
四旬一岁后生死,八十三年祖母悲。
土壤百年黄石略,江湖千里白眉诗。
轰轰烈烈人何在,愁杀梅花雪一枝。
明朝“中原才子”宗臣为顾师鲁写传时,写道“年虽不永而羹汤世守,足为昭阳千古矣者,夫品行梗概,邑乘已详之无俟,臣之溢美也!”褒奖之词,溢于言表。
顾师鲁协助徐达攻城掠地,为大明江山的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朝廷旌表“宠锡”赐予“汤沐田”,这是重赏。同时他也知道“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的道理,故以赡养祖母为由选择解甲归田。以汉初张良为榜样,功成遂身退,远离权利斗争之漩涡。事实证明他的淡泊名利是睿智之举。
面对加官进爵不为所动,这是他的政治智慧。同时也是顾氏一族淡泊名利淳朴家风的彰显,此优良家风顾氏后裔一直铭记着、遵守着、传承着。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 美食|中庄醉蟹:美食中的瑰宝,传承数百年的味觉魅力2024-01-05
- 名胜|它被誉为“江北第一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24-01-05
- 关注|泰州宴·留芳茶社即将落户苏州协鑫广场2024-01-05
- 记忆|逐渐消失的行当(上):收钢钟•换糖•炸炒米2024-01-04
- 记忆|老泰州的“科举试院”:学政试院2024-01-04
- 记忆|兴化:成氏宅第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