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记忆|逐渐消失的行当(上):收钢钟•换糖•炸炒米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4-01-04 10:24:11 查看数:0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里下河地区特别是兴化有不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这些都始于农村,延续至今,影响深远,有的甚至对兴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这些职业正在慢慢消失。

收钢钟

兴化方言里做饭的锅叫“钢钟锅”,因此回收废旧金属就叫“收钢钟”,包括废旧不锈钢和废铜烂铁,说得不好听就是收破烂的,不过只收废旧金属。

这个职业起步于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戴南镇生产不锈钢钢丝,原料就是废旧不锈钢,戴南及周边乡村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走街串巷“收钢钟”,收钢钟的装运工具是船,刚开始是撑船,只能在较近的乡镇收,后来有了挂桨船,走得远了,泰州、扬州、盐城都能看到老家收钢钟的人。

戴南的不锈钢产业源于此,崛起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的戴南成为苏中地区第一个亿元镇。如今,兴化的不锈钢产业年产值三百多亿,收钢钟的老板们早就走遍中国,走出亚洲了。我有几个亲戚和同学现在就做这个,有的赚钱了还不忘乡亲们,回村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

除了收钢钟,还有敲糖(换糖)、炸炒米、做糖、玩大船、卖胡椒等等兴化特色的行当,下面接着聊。

敲糖

敲糖,我们也把这一行叫糖担、换糖,卖的是麦芽糖。

那时候农村可以吃的零食很少,我们一听到“叮叮当当”的铜锣声夹杂着“换糖啊”的叫声,就知道敲糖的来了,全村小孩蜂拥而出,有拿牙膏皮的,有拿鸡毛鸭毛的,还有拿鸡肫皮的(中药名:鸡内金),这些都是平时攒下来等着换糖用的。看着糖,淌着口水,把牙膏皮递过去,敲糖的爷爷看一眼,估算出价值,把铁片放在大糖块上,用锤子敲, “当当当”几声,一块糖就敲下来了,小孩边说“再饶一点”,一边急不可待地把糖块扔进嘴,用劲嚼,结果是粘住了牙。敲糖由小麦和糯米制作而成,乳白色,粘性极强,应当在嘴里含化,越吃越软。

牙膏换糖的时候最失望的是,敲糖的说:这个没有用!于是赶紧回家叮嘱妈妈,以后买牙膏不要买某个牌子的,那个上面没有铝,换不了糖,估计这个牌子的牙膏销量肯定不高。

敲糖并不仅仅是卖麦芽糖,也销售针头线脑、玩具等等,甚至你想买什么他还可以帮你带,对供销社设置在农村的分销点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敲糖这个行业以前属资本主义尾巴,是禁止的,七十年代末开始兴起,其实就是货郎,《鸡毛飞上天》看过吗?义乌小商品就是他们挑出来的,对于商品流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敲糖形式简单,一人一担即可,手敲铜锣游走四方,城市和集镇很少去,也有二人、四人的,四人的绝对是豪华阵容,我家在村中心,敲糖的必停之地,就见得多些。四人组合有男有女,分工明确,一人负责敲糖,一人负责敲锣,一人负责打鼓,一人负责说唱或者几人都唱,唱的是民间小调,邓丽君的《凤阳花鼓》听过吧:“人家的丈夫做官又做府,我家的丈夫只会打花鼓”。大概就是这种花鼓,风趣幽默,感染力极强,不仅是小孩,村里没事的大人也过来了,生意自然就好。

敲糖作为传统美食流传至今,现在不仅农村,城里也有,大家吃的更多的是一份回忆吧。

炸炒米

下面聊聊炸炒米和做糖,以及这个行业背后你不知道的秘密,可谓是:炸炒米炸出了新天地,做糖做出了大文章。

八十年代,我在扬州和南京都遇到过炸炒米的兴化人,但是你知道东北炸炒米的大多是兴化人吗?你知道东北人吃的糖是兴化人做的吗?

炸炒米。冬天来了,带半斤米,拿一只大口袋,再抖4粒糖精,炸炒米去啰!寻着声就找到了炸炒米的,把米袋子放过去排队,一群小孩围着炒米机,听到叫声“响啊”,我们急忙捂耳朵,“轰”一声巨响,原本干瘪的炒米袋子涨满了炒米,用自己的口袋接着,抖出来,急忙尝一口,刚出炉的炒米是最香的。有的懊恼糖精放多了,炒米发苦。

炒米是农村最常见的零食,廉价而有滋味,来个客人也会泡碗炒米茶。炒米分两种,一种是锅里炒出来的,原材料是糯米,小而香。另一种是炸出来的,原材料是大米。也有炸爆米花和炸年糕的,那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本地炸炒米的饱和了,有在东北当过兵的,扛着炒米机就去了哈尔滨、沈阳和长春,东北是工业基地,人民富裕,炸炒米收入较高,于是兴化的庄稼汉成群结队的去了,为了省路费,有的人只有春节的时候回家一次,你如果晚上在哈尔滨火车站边上看到一位摇着炒米机的大叔,没准就是兴化人,他们赚的是辛苦钱,但是几年以后,他们家盖了七架梁的新房,儿子说了一门亲事,或者供儿女念完了大学,是不是炸出了新天地。

炸炒米流传至今,现在赚钱不多,很少有人再外出,仅限于本乡本土,或者,作为非遗展示展示罢了。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