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兴化宋代“四大名镇”芙蓉镇今安在?
张士诚在攻占高邮之后,命人在得胜湖和大纵湖之间,结成了12座水寨。这些水寨并不是搭建在浩淼的湖面上,而是依托于湖区众多的泥墩、土垛。此后元王朝召集大军征剿高邮,元军统帅脱脱采纳名将董抟霄的计策,分兵破天长、六合,又命董抟霄进击兴化。董抟霄结成南北两座芙蓉大寨,其间挖沟渠、栽鹿砦、设疑阵、布伏兵,一举摧毁12座水寨,俘数千人,悉数处死,至此高邮城沦为一座孤城。
南北芙蓉大寨在兴化大纵湖水域,也就是射阳湖的东部边缘,此处曾有一座繁华市镇,名为“芙蓉镇”。
芙蓉镇始建于两宋时期,南宋《舆地纪胜》载:“芙蓉镇,在兴化县北三十五里”。到明代时芙蓉镇仍是兴化四镇之一,明代《嘉靖兴化县志》载:“镇,芙蓉、安丰、陵亭、长安”。其中“芙蓉”下加注说:“县东北,三十里”,“长安”下加注说:“县北,三十五里”。
芙蓉、长安两座市镇的兴起,得益于射阳湖一带的水路交通。南宋时高邮运盐河由高邮军往东连接兴化,而后向北连通射阳湖,抵达盐城县。射阳湖是一条繁忙的水运要道,承担着运输盐粮的双重任务,湖滨地区经济繁荣,人烟稠密,相继出现芙蓉、长安两座市镇,由此可知射阳湖对兴化经济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射阳湖是“江淮根本之地”的评语,并非虚言。
董抟霄所建芙蓉大寨是以镇为名,“芙蓉”一词可能是指湖区有众多的水上高垛,状若芙蓉花瓣,也可能是因为此处有满湖的荷花。芙蓉大寨附近河沟交错,状若迷宫,难辨东西,以至于熟谙水性的张士诚军都会迷失方向,并因此损失惨重。《新元史》说:“贼入,辄迷故道,为官军杀”。这段简短的记录同样说明,元末时期兴化西北部的射阳湖,已经淤积成芦苇遮天的湖滩沼泽。
元人萨都剌《过高邮射阳湖杂咏》组诗:
飘萧树梢风,淅沥湖上雨;不见打鱼人,菰蒲雁相语。
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霜落大湖浅,人家悬破罾;此时生计别,小艇卖秋菱。
捕鱼湖水中,卖鱼城市里;夫妇一叶舟,白头共生死。
“菰蒲孤雁、秋风白波,霜落平湖,败叶残荷”,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并不是烟水弥漫的大湖气象,而是更接近于沼泽水荡的村野风情。诗人笔触的变化反映出的是地形的变化,而由地形变化所生发的感叹与感伤,数百年之后,仍足以打动人心。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 记忆|兴化:成氏宅第2024-01-03
- 回顾|1996年,扬泰为何“分家”?2024-01-03
- 人文|姜堰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你了解多少2024-01-02
- 人文|全国唯一的道教盐神庙:管王庙2024-01-02
- 人文|“苏”从何来?何以“江苏”?2024-01-02
- 记忆|兴化:杨家大院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