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夹港古渡
夹港古渡,位于现今靖江市新桥镇四墩子南四里许长江边,是邑地西乡最大最久的渡口。渡口,古称摆渡口,又叫渡头。
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建县时,四面环江。县署为方便百姓排灌饮用,开挖了宽3.6丈、深1.6丈的小港106条。夹港,位于焦山团内,东为太平港,西为童弯港,“其流通于中间也”!故名夹港。常州府武进人禇邦庆编著、乾隆四十年(1775年)刊刻的《常州赋·靖江》一书中,有《靖江赋》1篇,共计594个字。禇邦庆为写《靖江赋》,可能是从武进乘船,途经夹港至靖城,搜集靖江历史资料时,看到夹港的地貌,故赋中有“夹港潆洄,矗矗帆樯捎日月”句。释之现代语为:夹港渡口,临长江之滨,潮涨潮落,水流回旋,高挂白帆的木船,出港进港,如拂日月而过。乾隆年间的夹港渡口,位于现今生祠镇镇海村关帝庙埭附近。夹港,南至江边,北至团河,与团河之北的润泾港相接,直通靖泰界河。江北的粮油、生猪、鸡鸭、鱼虾等农副产品运往江南,江南的木材、毛竹、砖瓦、石灰、陶瓷等建筑材料和生活日用品销往江北。南来北往的木船徐徐驶过,呈现出“帆樯捎日月”之盛景。
道光十四年(1834年)长江中的刘闻沙逐渐涨滩与老岸相连,滩中地势较高的有一墩子、二墩子、三墩子、四墩子、五墩子,其中四墩子面积最大,开发较早,商贾云集,叫四墩子镇,后又叫太和镇。原老岸地区的夹港,向南经刘闻沙腹地开挖延伸至现今的夹港渡口,故保留了夹港原名,这在沙上地区新开港中沿用原名是极为少见的。
咸丰二年(1852年),夹港淤塞严重,靖江泰兴联合疏浚,按受益田亩分摊土方,筑坝、戽水等费用募捐筹集。夹港渡口又恢复通航,进入繁盛时期。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县署江靖义渡总局派出两条木船至夹港渡口免费载客,与江阴利港义渡对开,每天4班,方便旅客。三四年后,木船失修报废,政府国库告罄,无银添置新船,只好停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党县政府裁弯取直拓宽浚深夹港,完成土方20.3万方。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1928~2005年)在《难忘的靖江夹港》一文中,记述了他的父辈们考察夹港时,看到刚拓宽浚深的夹港面貌焕然一新,运输繁忙后,即筹集资金,从泰兴七圩全家搬迁到夹港口定居,开办轮船公司,购买木船数条,雇请船工,一边南北对渡,一边到停靠江中的长江轮船上驳货或运客到岸上。并在港口建瓦房12间,作旅客候船时小憩和堆放物资的仓库使用。陆文夫6岁时在四墩子街上的私塾读书,年龄稍大,帮助父辈们白天升旗降旗,晚上挂灯落灯。白天,升一面红旗,是向长江轮船示意,说明此地是夹港码头;升两面红旗,说明港口有客人或货物待运,请停靠。晚上有红、绿灯两种,红灯请停靠,绿灯不需停靠。1948年底,陆文夫从苏州中学辍学回到靖江,由靖江县委出具介绍信至泰州军分区参加部队工作。
1956年2月,夹港渡口划归八圩木船运输合作社经营管理。1970年改为县渡口管理所经营管理。1979年由省交通厅拨购100客位钢质客轮1艘,每天与江阴利港对渡,8个班次。1980年建265平方米房屋,供旅客候船休息。1983年建长50米、宽32米码头一座,购12车渡轮1艘。从此,靖江西乡和泰兴部分地区去常州、宜兴、溧阳等地的机动车辆越来越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夹港渡口,在清乾隆前史无记载。但从乾隆四十年(1775年)《靖江赋》中所载算起,距今已240多年,可称为“古渡”了。
来源:靖江网
作者:徐汝明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 人文|老泰州的庙:城隍庙2023-12-29
- 关注|江苏省第三批革命文物名录!兴化4处入选!2023-12-29
- 赛事|泰兴市迎新年“相见湾”10公里精英赛2023-12-29
- 名胜|来泰兴千年古刹,听暮鼓晨钟2023-12-28
- 人文|里下河风情:碾场•晒谷2023-12-28
- 人文|风烟里的陵亭古镇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