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里下河风情:捞稻•割稻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3-12-25 15:37:54 查看数:0

捞稻

里下河地区涝灾比旱灾多,每十年就有一次特大洪灾,人们印象最深的有民国十年(1921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次特大洪灾,里下河都是一片汪洋。

就说民国二十年的那一场大水,据老人回忆,自6月以来连日大风暴雨,江淮河海并涨,水位猛增,最多一夜水涨三尺。特别是当局不顾里下河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派兵驱散了保坝农民,挖开了车逻、五里、拆坝、草坝,使西水如万马奔腾,直向阜宁、盐城、泰县、东台、兴化等地扑来,里下河剎时变为汪洋。被淹死的人育不计其数,水上到处可见漂流的人畜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解放后,里下河也发过几次大水,但有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把灾情缩小到最低程度,没有饿死一个人,也没有发生传染病。

不过在世世代代求生存的斗争中,农民也与大自然巧妙地斗争,捞稻便是一例。

里下河发大水分伏水和秋水两种。发伏水就叫淹青棵,那肯定是颗粒无收。若碰上发秋水,农民种的早稻已即将成熟,虽被水淹,还可以捞出些稻谷来。

过去,农民种一种早稻叫“六十籽”。即从栽秧到收稻仅要60天。所以,一些低注田都栽“六十籽”。“六十籽”生长快,分蘖少,都是正头结穗,栽下的秧一醒棵就发棵窜高,很快便孕穗捉苞,此时,雨水充足,“六十籽”便开始灌浆,只要天气正常,很快就籽粒饱满了。此时,若是连续阴雨,低洼田里的水已无法排出,眼睁睁看着大水吞噬了金黄的稻谷。栽中晚稻的农家忙着踏出水,而栽“六十籽”的人家就开始捞稻了。

他们各带一只长桶,以绳子系在腰间,淌在齐腰的深水里,用镰刀割出稻穗,然后捞起来放人长桶内。长桶放满了,送到岸边的小船舱里,再来捞割。这样,虽然费工费时,人也浸得浑身打颤,然而能捞六七成稻谷⋯⋯

捞出的稻谷放到场上晒干,就用链枷脱粒,若捞上稻穗又逢阴雨天,只得把稻穗凉在室内,防止其发热出芽。

有时,“六十籽”虽已灌浆,但稻谷还没有完全饱满就已发了大水,农民尽量出水,让稻穗露在水外,等长几天再说。若无法出水使其露出水外,也只得带青下去捞割。这种稻穗捞上来,是做不出米来的,只得连壳子磨成米粉,再筛去稻壳当粮吃,这总比吞糠咽菜强多了。

如果田太低,水太大,站在水田也无法捞割到稻穗,一般由男人扎猛下水捞割,女人则在水面捞起浮出水面的稻穗。这样,人更辛苦,进度也更慢了。但只要能捞出一粒稻谷,农民也不会轻易放过。

割稻

正常年景下,稻子长得茂盛。

但那时都是秈稻,杆高且软,容易倒伏,所以,割稻时,田里基本是一坍平洋,这就给割稻带来困难,割稻的进度就慢了。

一般农户,夫妻俩每天割几分地,然后挑上场,在碌碡上掼把脱粒。若天好,立即晒干;若天不好,就把割下的稻子捆成把,堆在场头,一齐脱粒。

种七八亩或十几亩稻谷的人家,就雇一个或两个割稻佬儿。这是海安如皋如东一带的农民来打短工,专门为水乡人家割稻的。割稻佬管吃三顿,工钱外算,一般每天2-3升米。

割稻佬自带一把镰刀,每天天刚麻花亮就起身下田。曾来打过短工的人,一般人勤力手脚老实,第二年仍来这一家,头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割那块田,他就晓得了。一般生手,就由主人领下田。

割稻佬割稻不慌不忙,很细着,倒伏的稻谷理好了才下刀,要顺其倒势,这样,就不会掉稻穗、掉谷粒,轻割轻放轻捆,你把他们割的稻把子挑走,把子下不着兴有一粒稻谷。他们都知道,一粒稻谷七十二个汗珠子换的,所以,知道爱惜。

割稻佬下田割稻不吃早饭。等主家下田拿把时顺船带来。

割稻佬便站在田里,就着头盆一口气把盆里的粥喝了,会抽烟的这才坐在田埂上抽袋旱烟……

旱烟抽完,把尺把长的旱烟杆往斗笠上一插,又下田割稻……水田里的稻把子很重。过去,稻谷成熟后,农民不肯或不能放掉田里的积水,本身非常潮湿,割下的稻把又都浸在水中。所以,一般女人只挑两个把。一般男人3-5个把,力气较大的青壮年,一肩才挑5-7个把。那时,籼稻容易掉粒。稻把上肩半路不能歇,不管多远必须一肩挑到场头。

在下匡田拿把,走行在水田里,泥都陷到大腿根,走一步都很艰难,特别从田里跨上田埂,更费劲。不少人先用一条腿下跪,支着田埂,让另一条腿跨上田埂,然后再爬起来,一肩挑到场头……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