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失而复得的高考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0-07-08 09:02:49 查看数:0

1966年我们读高三,临近高考,“文革”爆发,考场大门被紧紧地关闭起来,全国上百万考生被堵在门外。我回乡务农,挑粪、挖墒、刈麦、罱泥……冬季上大型河工,还去“天路”(青藏线)铺过铁轨。

1966年废除高考后,1972年恢复招生,但是高考并未恢复。招生方式改成“推荐”,具体步骤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16字方针,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当然是“领导批准”。CCTV《百家讲坛》讲师、曾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莫砺锋先生说,以他当年插队的公社为例,适龄青年近千人,而每年分配到的招生名额只是个位数,要想获得“领导批准”,真是难如登天。令人惊讶的是,第一年的录取名单中,公社书记的儿子赫然在列。到了第二年,书记的女婿又赫然在列。于是平民子弟就与大学基本绝缘,更不用说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了。

我们溱潼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52人,在实行“推荐”制的6年中,仅有2人获得良机(1人大学、1人中师)。就像谁也想不到高考废停一样, 1977年邓小平拍板恢复了高考,此时我已结婚生子,一年有七、八个月习惯于赤足赤膊了。

1977年的冬季高考,有兄弟姐妹、夫妻、叔侄、舅甥、师生同入考场的现象;因为年龄要求,我们班大半人未能进考场;又因为积累了十多年毕业生,设了“初试”。资料表明:江苏30万人报名,取得复试资格的仅2万人。第一批录取后又有扩大招生,最终4.7%录取率。1978年取消年龄限制,我又有部分同学参加了高考。而因家庭、经济、观念等原因,仍有2/3同学的人生没有高考经历。对于我们这一届高中毕业生而言,“1966年高考废停”“1977年冬恢复高考”都是历史事实,但并非当年宣布“高考推迟11年半”,如果那样,我们心中还会点燃“希望之火”。

读史,1937年日寇入侵,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步行向南,先在长沙办学,战火逼近,危在旦夕,又向南转移至云南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终于在1938年5月4日开学。昆明常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学生、市民就常要“跑警报”。苦撑8年的“西南联大”,保住了中国的文脉,培养出邓稼先、李振道、杨振宁、汪曾祺等等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当年的他们为了高考,不得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的就惨死在赴考的路上;陆路交通中断,不少人只得从海上去越南,绕道至昆明参加高考。

难忘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里氏8.0级汶川大地震,国家将灾区高考从6月7日推迟至7月3日,这一“推迟”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亲身经历11年半后高考的“推迟”有着根本的区别。

纵观历年高考,什么是幸福?没有枪林弹雨,考生按时进入考场就是幸福。什么是成功?失误少,正常发挥,就是成功。如果超常发挥,那更是奇迹!对于考生而言,紧张,精神处于高度亢奋状态,人之常情;慌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完全没有必要。无论平时成绩如何,考生最好的状态是什么?一句话:昂首挺胸进考场!

编辑:樊锦华

责编:杨帆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