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的田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如果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筋骨”,那乡风文明便是浸润其间的“灵魂”。10月29日-30日,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大会围绕“文明,让乡村更美好”的主题,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集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
文明乡风,是守望相助的乡土文化传承,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头,是洋溢在亿万农民脸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她从农耕文明的沃土中萌发生长,在汲取新时代精神力量中迭代升级,既是维系乡村文化根脉的精神纽带,更是破解城乡发展失衡,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密码。实践证明,培育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一个个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项项重大部署厚植新风正气,一种日渐深刻的文明气质在农村大地悄然生长,一股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激荡在神州大地广袤田野间。文明乡风滋养着乡村的每一寸肌理,塑造着农民的精神世界,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守住“乡愁”,又邂逅“诗和远方”。今日之乡村,正在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蝶变。全国文明村镇数量由2020年第六届的1973个增加到2025年第七届的3316个,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文化的复兴、精神的焕新,乡村文化资源繁荣向好,农民精神生活富足。近年来,“村BA”“村超”“村跑”火爆,“村晚”“村舞”“村歌”出圈。农民赛,赛农民;农民唱,唱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写,写农民。各地举办的近百项乡土特色浓郁、农民喜闻乐见的“村字号”文体活动,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以其独特的亲和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既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素养,又在润物无声寓教于乐中弘扬了文明乡风。“村字号”文体活动,这扇旋转门背后,推开的是山水、人情与烟火。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有一个《村闻联播》,村干部、农牧民自己当主播,田间地头、村巷广场变成“直播间”,农民群众从“被动听”到“主动讲”;在江苏扬州大仪镇农村,“多个球场,少个酒场;多场球局,少场赌局”成为耳熟能详的文明新风口号。村民们说,“以前是打牌、喝酒、吵架多,现在是锻炼、观赛、学习多,很多人走下牌桌、酒桌,走上舞台、看台。”从“送文化”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到“种文化”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再到“创文化”农民成为文化振兴的主角。新时代文明乡风就在“村字号”的文化中孕育生发,劲吹乡野。
在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如今,文明的种子日益根植到农民的心田,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正在融入并影响改变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在湖南茶陵龙匣村,一斤猪肉价随礼已经延续30年,不仅写入村规民约,更成为村民们日用而不觉的习俗,让广大网友直呼“羡慕”,纷纷建议“推广到全国”。
文明乡风如一首优美又悠长的歌,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陈宝泉/文)
- 【地评线】新华时论|探寻“最佳旅游乡村”的美丽密码2025-10-30
-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请回答】荔枝理论:让改革之潮澎湃“十五2025-10-30
- 从“养老”到“享老” 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2025-10-30
- 优质文化“沉到底” 激活内生“新动力”2025-10-30
- 太湖之变,何以叩开百姓幸福门?2025-10-30
- 漫评:以行动为笔,绘就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新景”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