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元午餐”里,照见基层温度
“晌午饭来咧,取碗咧!”蓝田县山坳里的吆喝声,伴着保温桶里的热气温暖了全网。85后村支书庞富强为70多位留守老人送去的“2元午餐”,不仅化解了留守老人的吃饭难题,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民生温度。那辆穿梭于村巷的电动车,承载的不仅是热腾腾的饭菜,更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的为民情怀与治理智慧。
这碗热饭最动人的底色,是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在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的里峪湾村,独居老人“做饭将就、吃顿热饭难”成了普遍困境。通过“2元午餐”化解老人“被施舍”的顾虑,庞富强用接地气的调整,让助老从“好心”变成“贴心”。每天变换的旗花面、烩麻食,特意做得软烂入味的饭菜,藏着对老年人生理需求的细致考量——这份关怀,比饭菜本身更暖人心。2元定价的巧思,也折射出基层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能让老人觉得是在买饭,不是被施舍,将单向给予转变为平等互动,让老人们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依然保有尊严与体面。
更可贵的是,这碗午餐延伸出了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2元午餐”的送饭路,也是一条流动的民情收集线。庞富强每天骑行于村巷之间,递上饭菜的同时,也自然地了解到各家各户的真实情况。没有程序化的走访安排,却在“饭菜合不合口味”“这两天身体咋样”的日常对话中,随手记下老人家中的灯泡故障、屋顶漏雨等。这既是群众工作方法的务实创新,也让常规工作延伸出感知民情的深层价值。
当“2元午餐”积累的群众信任引起关注,网络流量也转化为当地特产销量,实现了“助老”与“兴村”的双赢,展现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多元拓展。从“蹭饭书记”董桂林,到“送饭书记”庞富强,基层干部在网络上的走红并非偶然。他们以真诚服务搭建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更以创新思维打开乡村振兴的富民门。通过服务与产业的互促共进,探索出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
一方面是基层自发、内生驱动的“草根智慧”,以柔性方式补位乡村养老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政府引导、多方联动的“制度设计”,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养老服务的效能与覆盖。当下,我们既需要千千万万个“庞富强”以邻里之情温暖个体生命,也需要更多制度之力筑牢保障底线,让政策落地有声、让关怀深入人心,共同烹制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好滋味。
-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请回答】荔枝理论:接续团结奋斗,向着“2025-10-25
- 丝路驼铃贯西东,外贸扬帆傲江海2025-10-25
- 读懂国家账本上的“民生分量”2025-10-25
- 粮满仓好“丰”光,端稳端牢“中国饭碗”2025-10-25
- 泰州:270多万亩水稻开镰收割2025-10-24
- 新华日报|村咖焕活、菌菇富民、片区融合 ——姜堰奏响“全域振20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