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一场有温度的技术落地
在日前举办的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从舞台上的“黑科技”演示到流水线的“智能化”作业,AI正用其澎湃的生命力,描绘着一场从“技术热潮”转向“实用深耕”的宏伟蓝图。
产业深根,从车间到供应链的“智改”革命。制造业是AI应用落地的主战场和主引擎。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人工智能赋能制造,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它更深刻地作用于制造系统的逻辑结构、组织方式与治理能力,推动制造业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从人控系统向人机协同演进。徐钢钢铁部署的全国首个“5G+AI”废钢判级系统,通过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实现自动验级扣杂,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雪浪工业大模型搭建跨行业数字底座,将航空航天、能源电力领域的工业知识转化为算法模型,为头部企业提供全流程运维优化服务……这种产业深根模式,让江苏超 200个工业 AI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项目,60%备案行业大模型聚焦制造业,让技术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支撑。
场景下沉,从城市治理到民生服务的“智享”覆盖。生成式AI的普惠性,体现在能否渗透到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 “社会末梢”。当AI从实验室走向社区、医院、交通路口,其价值才能从技术“高精尖”延伸到民生“获得感”。常州水利局部署61台AI巡检无人机机库,构建“低空巡查+智能分析+云端决策”水网监测体系,非法施工发现效率提升10倍,为长三角水网治理提供标杆;无锡经开区开通6条无人驾驶小巴线路,50辆智能车辆实现社区、商圈无缝衔接,随车AI系统还能自动识别老弱乘客延长停靠时间,让技术带着“温度”服务民生。AI 的价值半径,取决于其服务民生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让技术贴近群众需求,才能让“智享”覆盖成为常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
治理护航,从备案规范到生态构建的“智守”底线。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伴随数据安全、算法伦理、内容溯源等风险,缺乏规范的技术创新极有可能发生科技异化。治理不是对创新的约束,而是通过“事前备案、事中监测、事后追溯”的全链条机制,为AI发展划定安全边界。南京玄武大模型工厂联合省委网信办打造算法备案合规服务中心,已辅导12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占全省 1/4);《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施行后,江苏广电、小红书率先落地“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功能,通过隐式水印实现溯源。这说明,治理护航不是阻碍创新,而是为产业筑牢“安全底座”。只有平衡好创新速度与规范尺度,AI 产业才能避免野蛮生长的风险,实现健康可持续的生态共荣。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也意味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度、对治理效能的提升幅度、对民生福祉的改善深度。这种“务实为要、合规为纲、民生为本”的发展路径,正是人工智能能够行稳致远的核心密码。(刘畅)
- 【好评中国】新华时论 | 从科创高地迈向“星辰大海”2025-10-22
- 回眸“十四五”|以“智”提“质”,AI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2025-10-22
- 守护“中国之肺”,滋养美丽中国2025-10-22
- 青春华章丨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任 书写新答卷2025-10-22
-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江苏2025-10-22
- 【改变在身边】精准扩容公交线网 有效盘活共享车位 江苏创新举措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