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国之肺”,滋养美丽中国
近日,国家林草局传来消息:山西省山阴县桑干河等22处湿地成功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至此,我国国家重要湿地已达80处。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的坚实足迹——3700多个保护修复项目相继实施,100多万公顷湿地得以新增和修复,一张由82处国际重要湿地、22个国际湿地城市、80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205处省级重要湿地共同编织的湿地分级保护网络已初步成形。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与调节功能而被誉为“地球之肾”。于中国而言,广袤的湿地更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国之肺”。它们如同充满生机的呼吸器官,通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默默滋养着中华大地,支撑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然而,我们亦需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部分湿地曾面临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严峻挑战。“中国之肺”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福祉与未来。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湿地保护修复,让这片“中国之肺”更加强健地呼吸?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实施科学规划和精准修复。湿地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湿地,需精准诊断其“病症”,一地一策,科学施策。例如,对于退化严重的湿地,要通过植被恢复、生态补水、地形改造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于面临污染威胁的湿地,则需强化源头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水排放,确保一泓清水。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刚性约束与制度保障是湿地保护的根本所在。法治是湿地保护最有力的武器。我国已于2022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接下来,需要持续完善配套法规政策,严格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湿地占用严格审批制度等,用法治的“利齿”啃下保护中的“硬骨头”,坚决遏制各种破坏湿地的行为,确保湿地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落到实处,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完善分级管理,构建协同高效的保护体系至关重要。我国初步建立的国家级、省级重要湿地名录体系,是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石。对列入名录的重要湿地,要实行更严格的保护措施,明确管理机构和责任主体。同时,要打通国际重要湿地、国际湿地城市与国家、省级重要湿地之间的管理脉络,形成层级清晰、责任明确、联动高效的保护网络,确保每一片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都能得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管护。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湿地的命运与文明的命运紧密交织。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湿地,用智慧和汗水精心呵护好“中国之肺”,让这片片生命的绿洲永远焕发蓬勃生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奠定不可动摇的生态基石。(金胜)
- 【好评中国】新华时论 | 从科创高地迈向“星辰大海”2025-10-22
- 人工智能应用,一场有温度的技术落地2025-10-22
- 回眸“十四五”|以“智”提“质”,AI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2025-10-22
- 青春华章丨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任 书写新答卷2025-10-22
-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江苏2025-10-22
- 【改变在身边】精准扩容公交线网 有效盘活共享车位 江苏创新举措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