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问千寻大运河|1600年南京云锦,如何织就中华美学的基因图谱?
南京云锦,作为古代“锦中之冠”,以金线勾勒、银线点睛的华贵气韵,曾是紫禁城专属的视觉图腾。这项历经1600多年传承的古老技艺,与大运河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令人非常震撼。两位匠人上下配合,提花工口诀指引上万根丝线,织造工每日仅能完成5厘米进度。这种“通经断纬”的绝技,让现代机械至今无法完全复制。
南京云锦因其材质“金纱翠羽”、色泽“灿若云霞”而得名,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南京云锦博物馆文化推广中心主管何冠奕认为:“惟其缓慢,云锦才显得珍贵。惟其艰难,云锦才显得贵重。”
云锦的图案设计极为讲究,融合了自然万物、神话传说、吉祥符号等元素。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金鲤鱼跃宝地”寓意招财进宝,“缠枝莲”象征生生不息,“鹤鹿同春”寄托长寿祈愿。每一帧绚烂图案,都是中华美学的基因图谱。
明清时期,南京云锦进入鼎盛阶段,南京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为了管理云锦生产,当时政府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府。何冠奕回忆道:“遥想当年,在秦淮河两岸,机户云集,3万多台织机日夜鸣响,20余万人以此为业,年产锦缎上百万匹,产值在3000万两白银以上。那浩大的云锦生产场面,成为中国织锦史上壮观且灿烂的一页。”
南京云锦曾是宫廷皇家的御用品,明清皇帝的龙袍都是用云锦织就的。何冠奕告诉记者:“当年,皇帝龙袍的手稿从北京走运河传送到南京。江宁织造府拿到手稿后开始织制,完成后再由大运河运往北京。因此,大运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这门曾专属帝王的奢华工艺,正以崭新姿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云锦+”时尚用品频频“出圈”。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云锦,还登上了国际舞台。其中《海屋朝鹤》、《十全十美》更获央视遴选作为中法、中意建交艺术展上的作品,让外国人领略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云锦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曾经龙袍的织造工艺,现在也能织造适合人们穿着与收藏的吉服,云锦文脉就像大运河一样奔腾不息。
金线银梭织日月,彩丝翠缕绣霓虹。古老的中华传统技艺,正在与时俱进,融入现代作品中,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 全聚焦│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2025-09-29
- 青春华章丨江河安澜的数字密码① 水旱灾害防御,江苏如何夺取全2025-09-29
- 【知政晓策】江苏“地名+” 作出大文章2025-09-29
- 从苏超狂欢到《南京照相馆》冲奥,江苏文化何以出海破圈?2025-09-29
- 青春华章|连云港赣榆:海洋产业项目“加速跑” 绘就蓝色经济新图2025-09-29
- 青春华章 | 从“生态伤疤”到“城市名片”,徐州潘安湖“涅槃重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