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开学季·评论员想对你说④|自强:恰是人生最优解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9-16 21:00:55 查看数:0

金秋九月,高校迎来新一批青春面庞。新的人生道路在脚下铺展,青年学生该怎么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此刻,不妨听听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庞众望的故事。这个曾靠捡废品补贴家用、带着病母求学的少年,如今已成为光网络信息感知领域的科研新锐,他在演讲中说“500多天里有400多天在失败中循环”,却始终未曾停下探索的脚步。这份在困顿中生长、在挫折中挺拔的自强力量,也是给大学新生的一份开学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贯穿于漫漫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靠的就是这股劲头。聚焦到个体来看,事业成功的大门,始终向奋进者敞开,唯遇难则退者不得其门而入。唐代画家郑虔家贫无纸,便以寺中落叶为笺,苦练书画,终成“三绝”之才;诗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作诗付出卓绝艰辛。他们无一不是以坚韧之志,成就非凡之功。

对青年而言,自强是人生的最优解。成才之路,既靠个人才智与努力,也离不开社会环境支撑。但无论顺境逆境,自强都是最可靠的选择。顺境时,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能助人快速成长;但若沉溺安逸、贪图享乐,终将一事无成。逆境中,人的成才成长会面临更多阻力,但也有人愈挫愈勇、逆风飞翔。更何况,同样的境遇,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渡过了险滩,有人被浪涛所吞没。这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值得深思:“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逆境能磨砺人,但不能成就所有人。张海迪以病残之躯,翻译创作超千万字,靠的正是“即便一百次跌倒,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不屈劲头。

人生旅途难免坎坷,一帆风顺者终究是少数。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注定不会有所成就。那些顺应客观规律、在艰难环境中奋斗并取得成就的人,他们在学习和斗争中展现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跌倒过,而是每次跌倒后都选择站起来。他们明白,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撞击中绽放,璀璨的火星在铁锤的敲打中迸发。逆境不是终点,而是重塑自我的起点。

自强的根基,在于坚定的人生追求。历史上,多少人昙花一现,正因稍有所成便忘了为何出发。人生旅途中,确定一个目标并不难,难的是一如既往。王充写《论衡》用了30余年,司马迁写《史记》花费了整整15年,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历时19年。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查阅了800多种书籍,吸收了许多民间流传的验方,亲自到各地名山采集药物标本,实地考察药物特性。坚定的目标,伟大的追求,让他们持续激发个人潜力,最终做出一番青史留名的功绩。

有些人,在年少时就开始思考要过怎样的人生。对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大学是确立人生志向最佳的舞台。马克思将行动的坚定归结于“目标的始终如一”,没有方向的努力,只是徒劳的打转。唯物论的原理揭示了历史的真理:人在历史的制约下选择人生,“命运”的钥匙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庞众望从选择航空航天专业时“想为国家付出一份努力”,到博士阶段瞄准“路基坍塌监测”等民生需求,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这种“小我”与“大我”的交织,让自强有了更深厚的力量源泉。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之所以能“千磨万击还坚劲”,正因根扎得深、目标守得牢。

做人生的强者,并非要练就刀枪不入的铠甲,而是要培育直面风雨的勇气。比如,练就“卒然临之而不惊”的定力,明白人生本就起伏,挫折不过是常态;比如,涵养“笑对磨难”的豁达,在困境中看见希望,在失意时保持热忱;比如,打磨“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像贝多芬那样“无日不动笔”,即便耳聋也能谱写出《第九交响曲》的雄浑。青年学子初入大学,或许会像曾经的庞众望那样感到迷茫,或许会在科研、学业中遭遇挫折,但只要守住自强的初心,每一次跌倒都会成为站得更高的理由。

站在新的人生赛道上,不必问前路平坦与否,只需问自己是否已准备好出发。无数成功者的故事告诉我们,强者并非没有眼泪,而是眼含热泪依然向前奔跑;并非不怕摔倒,而是摔倒后坚定选择出发。愿每一位青年都能以自强之姿,走在人生大道上,让青春在磨砺中闪光,让人生在奋斗中升华——这是对时代最好的回应,也是对人生最好的选择。

(江东)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