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漫评:“丰”味正浓秋收时,“万象耕新”绘金卷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9-16 21:00:13 查看数:0

时下,秋意正浓,秋粮丰收有形。东北黑土地上,早熟水稻已开镰收割;江南水乡间,中稻收获有序推进。从北到南,广袤田野褪“绿”生“金”,神州大地上正铺展新的“丰”景图。

喜看稻菽,“万象耕新”。秋粮丰收,是一方产业富饶,更是一方活力奔涌。它不仅承载着千百年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梦想,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着“大国粮仓”更加丰盈、“丰收”内涵更加丰富的崭新篇章。

科技赋能,大国粮仓的根基愈发稳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科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现代农业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黑龙江富锦、同江等多地推广的水稻智能催芽技术,使出芽率提高到95%以上;江苏、山东等数字农场应用的精准施肥系统,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提升稻米品质;浙江新启用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加无人机田间巡查,实现“空地立体”监测作物长势……“黑科技”正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产中环节,还贯穿于产前的品种选育、产后的仓储物流全链条。我国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已实现100%自主选育,耐盐碱水稻、抗旱小麦等新品种不断涌现;智能化粮仓建设有效减少了储粮损耗。正是科技力量的汇聚,让九州仓廪更加丰盈,为民众端牢“中国饭碗”增添了底气与信心。

农文旅融合,为“秋季丰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当下,随着消费升级和体验经济的兴起,秋收不再仅仅是传统稻田的收获,更成为一种文化体验和新的消费场景。福建和林村通过打造“稻田里长出大熊猫”创意景观,成为乡村文旅的标志性亮点,吸引无数游客驻足;在广西阳朔,农民将收割活动开发为体验项目,让城市居民感受农耕乐趣;在重庆璧山,“新米节”融合梯田认种、稻田音乐会、农耕研学营等项目,让游客在丰收景象中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将秋收场景转化为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让丰收的价值从田间地头延伸至消费终端。这个秋收季,人们收获的不仅是物质粮食,更是精神食粮,这种“多元丰收”赋予了“秋季丰收”更深刻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为农业的多元、可持续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端牢手中的饭碗,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要让大国粮仓“丰”景常青,需要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努力与坚守。政策是守护丰收的“压舱石”,中央到地方出台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加大农业投入、提高补贴,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强化耕地保护,更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支点,用“顶层仪式感”把“丰收”上升为国家行动。农民增收是激活丰收的“源动力”,各地通过订单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及农村电商,让农民多元增收,点燃种粮积极性。绿色发展是延续丰收的“新路径”,稻渔综合种养、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实现“量质齐升”与生态保护双赢。秋粮丰收是奋斗成果,唯有夯实政策根基、激发农民活力、坚守绿色道路,才能让神州“丰”景岁岁常新,让乡村发展动能持续澎湃、长久不衰。

稻菽千层浪,大地万流金。秋日田野“丰收味儿”渐浓,新时代“因粮而兴、因粮而富、因粮而强”的丰收图景愈加清晰,让我们全力以赴把稻浪绘成高质量发展的金色长河,让“中国饭碗”在世界的风雨中始终端得稳、端得久、端得牢!(冒鑫源)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