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亩均效益实现数倍增长 看水稻“靠天收”的丰收秘诀
初秋的薄暮轻笼着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天王村的稻田。农户刘泽云斜倚在桂花树下的躺椅上,目光扫过被风吹起涟漪的绿海,突然直起身,双手拢在嘴边,一声悠长的吆喝划破了田间的宁静——“嗬——嗬!”几只正在浅水区探头探脑的白鹭惊得振翅而起。
这已是刘泽云每日黄昏的固定“仪式”。生态稻田里,野鸭与白鹭们在这里安了家,每日盘旋稻田捕食,吃得羽翼油亮。
自从2022年跟随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改种有机越光水稻,这位昔日挥汗如雨的庄稼汉,已然成了这69亩稻田的“动物管理员”。他的管理道具不断变迁:敲破的不锈钢盆、蒙尘的旧锣鼓,最终变成腰包里几枚备用的鞭炮。
稻田周边浅水处,刘泽云喂养着许多小龙虾苗。暮色降临时,刘泽云打开手电筒照亮水面,只见小龙虾密密麻麻栖息在岸边,它们双钳紧抱住泡软的黄豆粒,憨态可掬。他指着这些忙碌的小家伙笑道:“如今育秧、插秧、卖米都有亚夫团队包办,我只需伺候好这些‘小祖宗’。”这轻松的话语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富足:去年69亩稻田净收益11.7万元,而之前亩均净收入只有300至400元。此外,单单今年龙虾苗收入就达5.3万元。“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转变缘于流传在乡间“要致富,找亚夫”的口碑。2021年,赵亚夫向当地农民推广越光水稻种植,提出“生命共同体”的构想:以越光水稻为根基,小龙虾穿梭其间,田边围沟滋养水花生,小鱼、黄鳝、青蛙自在栖息,更有白鹭、野鸭翩然光顾,形成小范围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体系。刘泽云只需采用“人放天养”之法,减少干预,静待自然之力生发馈赠。
“水花生嫩芽是龙虾、小鱼的天然美食,茂密植株是它们的藏身之所;白鹭捕食恰恰控制着龙虾密度,反而促使种群更健壮。”刘泽云道出生态循环的智慧。他笑着打趣道:“现在地里青蛙是除虫员,白鹭是质检员,我嘛,就是帮它们打工的!”不施化肥农药,采用深水压草等生态农法,土壤日渐肥沃,稻穗愈加饱满——原来生物多样性本就存在于自然和谐之中。
晚风拂过稻田,前来指导农事的赵亚夫站在田埂上,目光随几只白鹭掠过水面:“刘泽云田里的蛙鸣和鹭影,是中华农耕智慧在当代的生动再现。”由他指导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正在我省各地展开生动实践:常熟蒋巷村构建“猪、稻、草、鹅、萍”生态系统,八年耕耘,终使农业从村集体的负担蜕变为年贡献200万元收益的支柱;句容戴庄村周开慧农场饲养近200头有机牛羊,通过与蔡门村置换秸秆和畜禽粪便,构建起“从农田到牧场再到农田”的生态闭环产业链……
镇江市农科院生态农业研究室副主任肖婷对此模式高度认可,她指出:“这种农渔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种植方式,在江苏省多地市推广反馈良好,尤其在类似的丘陵圩区湿地地区,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她进一步解释,种植越光水稻是关键一环:其生长周期短,前期种植早,后期收获早。当常规水稻正面临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高发期时,越光水稻已进入收获季,无需用药。经过几年种植,区域生态系统自然适应并趋于稳定,病虫害在一般年份发生程度显著降低。肖婷强调,“这不仅是生态农业的典范,更是帮助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暮色渐浓,刘泽云的吆喝声再次在田野间回荡。守护这片蛙鼓鹭飞、稻香虾跃的丰饶之地,于他而言,不再是面朝黄土的艰辛劳役,而是斜倚桂花树下的一份悠然责任。赵亚夫所倡导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正是如此——让每一粒稻谷都浸透阳光雨露,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万千生灵共生的家园。(周雪菲 侍文 姚远 戴伟)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永不褪色的战旗:这些抗战英模部队从江苏2025-09-02
- 一条路盘活一座城,常州绚丽“彩虹”勾勒文旅富民轨迹2025-09-02
- 一线调研|生态为笔产业为墨:看“中国农业公园”农文旅融合绘新2025-09-02
- 十年磨一剑,江苏以法治创新护航高质量发展2025-09-02
- 江苏东台:让创新种子长成产业森林2025-09-02
- 江苏淮安:“两山”理念二十载,水利枢纽展新颜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