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兴化:​异地繁育河蟹大眼幼体进入本土培育阶段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5-05-16 19:56:55 查看数:0

    清晨的薄雾中,一支特殊的“返乡车队”缓缓驶入兴化市河蟹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经过五个月海滨“成长历练”,承载着兴化大闸蟹产业希望的“兴化1号”大眼幼体,本月中旬乘坐“专车”返回兴化老家,将进行适应性对比养殖,标志着这一目标新品种正式进入本土培育阶段。

    蟹苗培育是个系统工程,育前依赖临海环境,育中则需要科学的养殖技术。作为大闸蟹养殖大市,兴化长期面临种苗自主繁育的产业瓶颈。养殖户多依赖市场采购和经验选种,导致河蟹产量波动明显。围绕河蟹产业发展痛点,2019年,兴化启动“兴化1号”蟹苗繁育工作。

    “兴化1号”是兴化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培育的目标新品种,是综合多种育种技术创制的早上市河蟹新品种,其性腺指数较一般品种提升10%以上,带动兴化河蟹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

    在占地408亩的示范基地现场,12个标准化扣蟹培育池塘已准备就绪。当运输车停靠塘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建操像迎接新生儿般俯身观察这些活力充沛的“蟹宝”。“这可是精心培育的‘混血儿’!”高建操轻托起一捧晶莹剔透的大眼幼体介绍道。这些米粒大小、不安分的小家伙在高建操掌心瞬间四散开来,“‘兴化1号’不仅活力出众,个体规格也比普通的大眼幼体大,每斤约6万只,而普通大眼幼体每斤有7万至8万只。”

    从兴化到射阳,再从射阳回到家乡,这场奇妙的“生命远征”始于2024年11月。科研团队精选兴化本地优质母本与北方优质父本运至射阳进行杂交,将培育的抱卵蟹转移至繁育基地专用大棚越冬育苗。如今回归的“蟹宝”们将在本土环境中继续成长,预计年底可发育为扣蟹,即俗称的“蟹种”,为来年成蟹养殖奠定基础。第一批成熟的“兴化1号”成蟹有望于明年9月“登场”,膏黄满壳的丰收图景已然在望。

    “今年是实施‘兴化1号’选育工程的第六年。”高建操说,这个承载着科研人数年心血的品种仍需经历3至4年生产性对比试验,通过严格验证后方可大规模市场推广。目前,该品种性状表现良好,达到了预期的选育目标。

    “过去蟹苗回家是单纯选育,这次回家是进行对比性养殖,标志着经过6年努力,‘兴化1号’已正式进入本土培育阶段。”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水产技术指导科科长张凤翔介绍,此次回归的大眼幼体属于“兴化1号”第四代品种。预计到2029年新品种全面育成时,兴化河蟹产业经济效益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编辑:姜景旸  王晶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