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你未必知道:兴化城内曾有多少河与桥

来源: 编辑:我的泰州小编 2024-12-31 10:44:23 查看数:0

古老的兴化城区被水围护着,城区(旧昭阳镇)就是由无数座高耸在水中的垛岛逐步改造而成的。南宋和明初两次筑城改变了城区的地貌,也改造了城区的水道,形成了城内市河。

市河由一条东西向的溪河和一条向北分出的北市河组成,呈“丁”字形。明代中期,又从北水关汪头凿出一道东西向的玉带河,相互连通,与四门水关相接,分别注入城内的海子池和升仙荡

城内人家便依着市河枕河而居,沿着这几道市河,便形成了悠长的城内东西大街和城内北大街。

市河的功能是多样的,其主要功能在于古代治水——城区的抗旱排涝。

城外,早在宋元时期便筑成了两处重要的水利设施——老坝和西堤。老坝位于今跃进桥处,旧称老坝头。

老坝挡住南来之水,使之不得西行;西堤位于西水关北侧(今马家圩一带),西去直达阳山,以阻隔乌巾荡北来之水,使之不得南去。如此便遏制西水关外的水势,以达到东、南、北三关水涌而下泄于西水关外的城内市河流向。

城内市河流向西水关的通道,最早是靠一条莫家河。古莫家河位于今张老娘巷。东西向的市河由此分出一支往北,穿过横卧在西大街上的惠政桥和张老娘巷北头的马桥(崇武桥)折向西北,汇入海子池下游,而出西水关。

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傅佩于北水关汪头向西开凿一条玉带河,直达海子池,形成“汇三关(东、南、北)之水于海子池,而下泄于西水关”的大循环态势,便废塞了莫家河,拆废了惠政桥。这条莫家河后来形成了一条古巷道——张老娘巷。

自宋代起,枕河而居的人们便在市河之上架设了许多桥梁。

一、东西向市河

市河之水绕过宝塔湾、东城湾,穿过古板桥往北。东依竹巷、西贴牛角梢,进入东水关(今板桥步行街)。入城后,涓涓西去(在今牌楼东西路上)。过了淌水桥后,在今吴甡故居的西山墙下,分出一支向南,穿过儒学街上的税牛桥(古名毓英桥,一名毓秀桥,俗名高桥),南去通往南水关(在今儒学广场中原才子坊南去偏西,市一中东南隅),出关后又穿过南水关外桥和凤凰桥(古名玉带桥)而汇入沧浪河补锅塘。

继续西行的市河水过了罗汉桥折南(在今西城门口十字路口)汇入古老的升仙荡(今市一中以西)。

这一条东西数里的长河上,南北之间架设了若干座石砌、砖砌或砖石结构的拱桥。其中部分桥梁的南北两端又建有一座座石制或木制的古老牌坊,都掩映在两岸杨柳市井之中。

从东往西依次为——

东水关桥:紧贴城内水关之上。明初筑城时建,砖砌,拱形。

东岳庙桥:砖石结构,高耸。北通城内东大街,正对东岳庙,南通“大磨子”。初建于南宋,古名盐务桥,俗名高桥,明中期后改称东岳庙桥。桥南立有砖木牌坊,横书“昼锦里”,为明代大理寺佥事沈靖所立,沈府位于古巷西侧。

长安桥:砖砌,拱形。初建于宋,古名便民桥,一名永福桥。北通城内东大街,近中和桥(古八字桥),南接范公祠。桥南西侧为明代李清府第,桥南有牌坊“七峰完竣”,为倪元璐手书,乃为李清之父李长琪所立;背面“千载贞徽”,为王铎手书,为李长琪妻姜氏所立。南北向的长安桥与东西向的中和桥(一名登瀛桥)“参差如八字”,因而两桥合称“八字桥”,后以此名专指中和桥。

东虹桥:位于东岳庙桥与长安桥之间,早圮。

古虹桥:砖砌,拱形,建于明代以前。北通城内东大街,南对民国期间淮扬镇守使马玉仁所建之新兴池(后改名龙津池浴室),以及建国初期的兵役局(人武部)。

县桥:砖砌,拱形。位于古城区中心,北通明清时期的县衙和民国期间及改革开放前的县(市)政府(今金富商业街),南通中正街中正门(小南门)。建于宋,古名沧浪桥,正名太平桥。北有建于明中期的四牌楼(今移址于八字桥广场),为城内东、西大街的分界点;再北(县衙南)有为明代礼部尚书李思诚所立之“六世一品”石牌坊,其残留石柱于“文革”间被拆毁。南去有高谷元老府(坐东面西)前的砖木结构的“益恭坊”,亦于“文革”间被毁。

文林桥:砖砌拱起。北通城内西大街古上元巷,南通夫子庙东侧的古文林巷。初建于宋,原名崇福桥。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学宫迁入城内后,改名崇儒桥,再改文林桥。桥北曾立有为明刑部尚书解学龙所立之“忠诚正直”牌坊,清代及民国间都曾予以大修。

淌水桥:又名响水桥,砖砌一拱。北通城内西大街,南接古陈五房巷(今儒学广场陈氏五进第东)。

西淌水桥:砖砌一拱,市河之水经此桥下分出一支折南,可通往南水关。

城隍庙桥:砖石结构,拱起,北通城内西大街,正对城隍庙。南接城内南大街。初建于南宋,古名迎恩桥,明代改称少府桥,后依俗称为城隍庙桥。桥南牌坊成纵列,依次为明兵部左侍郎魏应嘉所立之“三世九卿”,为明代吴三畏、吴甡所立之“父子科第”(背面为吴甡所立之“清朝侍御”),为明代知州袁孟龙及袁应琪、袁应辰所立之“父子兄弟科第”(背面为袁应琪所立之“树德坊”),该坊木制,毁于“文革”。再南去为胡公祠(育婴堂)前为明代按察副使胡献所立之“文宗坊”。

罗汉桥:砖砌一拱,北通城内西大街,正对西寺罗汉堂,南去可往郑家花园(郑板桥拥绿园),建于明代以前,市河之水经此桥下西行折南入升仙荡。

二、南北市河

东西向的市河过了长安桥后,分出一支向北直达北水关处的汪头(在今长安路上),这条市河把东、南、北三关之水串连起来。在这条市河的西岸,形成了府第连绵的城内北大街,东岸则称为北市河边,院落深深,瓦屋粼粼。两岸之间,东西向架设着许多小桥由南往北依次为——

中和桥:石砌拱桥,桥洞有龛,龛内供奉桥神及水道石刻图,即所谓“桥下有个庙”,顺卧于城内东大街上。西去过李春芳元老府与四牌楼遥对,初建于宋,明清多次改建,明代改称登瀛桥,俗名八字桥。明代万历年间,于桥巅建凌霄亭,额书“宰相里”。明代后期,中和桥南北建起过河楼,并与南北铺面相接,拆除石栏杆。中和桥直至2002年大规模旧城改造时方被拆除,部分石桥板被铺设在原址地坪上,2008年移址重建于四牌楼广场。

靴桥:砖砌平矮无栏杆,初建于明代,西通城内北大街,东接北市河边。因其与东岸隙地成曲尺形,状如古代朝靴,故名。

广福桥:砖砌拱桥,初建于南宋。东通小东门(朝阳门),古衢上有一座唐代古刹广福寺,又名东(山)寺,因而桥名又称东寺桥,桥西连接古塔寺巷。
天福桥:砖石结构,初建于明,古名虹桥。

矮桥:砖砌,略拱,建于明初,因桥面较低而名。东接古蔡家巷(今中医院北院),蔡家巷乃明初兴化千户将军蔡德府第所在,因而一名蔡家桥。

天寿桥:石结构,东通北市河边,西接古井栏巷。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因邑人任天宝、任寿门父子独资修建,在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名天寿。

北高桥:砖石结构,初建于宋,因其高耸故名高桥,清代改称北高桥。又名读书桥,相传元初兴化县尹詹士龙曾读书于桥畔而名。

天禄桥:石结构拱桥,初建于明,古名虹桥,因清代邑人王士奇、杨纯仁等募捐重建,更名天禄桥。该桥桥面石板今铺设于宋衙大堂前天井中。

三、玉带河

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傅佩两次踏勘城内水道,认定海子池有重要的蓄泄功能,因而自北水关与南北市河连结处(汪头),开凿东西向的玉带河,直通海子池。

北水关桥:城内、外各一座,砖石结构,初建于明洪武间,明中期重建。

富安桥:一名大街桥,南接城内北大街,北通北城门及城外北大街。为明代嘉靖十六年凿河同时所建,民国六年曾予大修。石结构,桥高水深,杨柳依岸。

玉带桥:一名小街桥,南接城内北小街,北去折弯可往北城门。为明代凿河时所建,清嘉庆间曾予大修。石结构,与富安桥东西遥对,呈一景观。因其桥北正对明代道观华神庙,故亦名华神庙桥。

古老的兴化城区,小桥流水,市井烟华。

除了抗旱排涝的水利功能以外,市河还承载着“操舟楫,载刍粟”的运输功能。四门水关以外,水道迂回通畅,许多货船直接驶入城中的金东门、银北门商业街区。一些操舟商贩一边划桨一边吆喝,枕河而居的城内主妇便从后门水码头直接购买粮米菜蔬。有的甚至从后窗直接垂下一只竹篮进行交易。古人将其描述为“桂楫兰桨,百货咸来”。

数百年来,由于城内市民习惯于往市河投弃垃圾,尤其是草木灰,因此对市河的疏浚和管理一直困扰着当政者。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成化年间、嘉靖年间、清代康熙年间、嘉庆年间、光绪年间以至民国二年、民国二十一年都曾大规模地对市河进行修浚。其中光绪间知县刘德澍在修浚的同时,倡捐白银1100余两,将余银300多两购买城中房产,以租金存入北普济堂,以备常年修浚之需。

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张可立还定下了“投溷有禁、弃灰有禁,闾师约长月具文以报”的管理条例。然而积久顽生,终未能长久实施。

由于上世纪40年代的战争,城毁水塞,到建国初,市河小桥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与光鲜。1958年2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拆毁古城,同时填没市河,开辟了一道牌楼路。到上世纪70年代,北市河及玉带河亦填没,市河和众多的小桥便成为了一段历史。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今昔

责编:悦鸣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