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逐渐消失的行当(下):做糖•玩大船•卖胡椒
做糖
这一篇聊聊做糖,以及这个行业背后你不知道的秘密。
你知道东北炸炒米的大多是兴化人吗?你知道东北人吃的糖是兴化人做的吗?可谓是:炸炒米炸出了新天地,做糖做出了大文章。
做糖。这个行业历史久远,全国各地都有,做的糖主要有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小时候过年我家每样都会做一些,请亲戚朋友做,制作工艺不复杂,关键是掌握好火候。
那个年代,糖对于小孩来说简直就是命,有了糖才有过年的仪式感,条件再差的人家也会买一点,每个村都是专门做糖的。
炒米糖的原料是糯米和白糖,相对便宜一些,但是没有芝麻糖和花生糖香。
兴化人喝早茶,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喝早茶,讲究用一些芝麻糖和花生糖装盘上桌,喝一口绿茶,吃一筷子干丝,再来一块花生糖,这就是过年的味道了。
八十年代初,做糖的与东北人接上头,是谁最先接的头?无考。不知道是不是跟炸炒米的一样,因为在东北当过兵,发现了商机,就把糖做到了东北。
那时候是这样的,夫妻二人到东北做糖,春节回来过年,别人问怎么样,回答说东北太冷了,赚不到钱。转过年来,他们的兄弟姐妹跟着过去了,几年下来,发现有的家族去了一多半,这时候有人反应过来:他们赚到钱了!
最早反应过来的还不迟,赶过去支锅做糖,收入颇丰,然后特别感慨:这哪是嫌到钱了,是发财了!
东北是工业基地,老百姓手上有钱,东北女人又特别喜欢吃兴化人做的糖,导致兴化糖长期供不应求,不发财也难啊。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反应慢的人再过去,发现工业基地变成“老”工业基地,下岗潮席卷东北,都下岗了还能贪吃吗?再加上遍地兴化做糖的,市场饱和,卷得厉害,这时候钱就难赚了,所以发现商机的时机很重要。
那么有多嫌钱呢?上篇说炸炒米的几年从东北回来盖了七架梁的新房,做糖的直接盖楼房,村前村后第一批盖楼房的不少是做糖的。
拿九十年代初打比方,一名政府公务员每月工资不到100元,做糖的夫妻二人一天赚几百是小意思,赚上千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舍得拼命就有钱赚,因为供不应求啊。
说到这,大家应该看出来了,做糖赚的是辛苦钱。夜里在家做糖,切好,眯一会,凌晨两三点骑三轮车送货,这可是零下几十度的东北啊!晚上到家已筋疲力尽,还要撑着继续做糖,一天睡三四个小时了不得了,哪个舍得放着钱不赚呢。
对了,做糖也分季节,十月份秋收结束,做糖的就出去了,要是一年四季天天赚那么多,手能赚麻了。
财富秘码每天都在延续,东北的房东却不知道,还可怜兴化人辛苦。这要是让东北人知道了秘密,都改行做糖了,那还得了?同样道理,他们回来过年也瞒着乡亲们,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这就是吃苦耐劳而又精明的兴化庄稼人!
玩大船
这些职业都始于农村,延续至今,影响深远,有的甚至对兴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前面说了收钢钟、敲糖、炸炒米和做糖,这一篇聊聊玩大船。
前面几个说是职业并不准确,称为“行当”比较贴切,因为不是主业,庄稼人种田才是主业,而玩大船绝对是职业,玩上了就丢不掉。话接前文:炸炒米炸出了新天地,做糖做出了大文章,玩大船玩到了黄浦江。
玩大船。这个行业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的顾庄乡唐家村,从几十吨发展为几百吨的大船,我们称为铁驳船、铁驳子,有夫妻二人的单船,还有十几条铰链一起的船队。兴化水网密布,水运发达,普通农村人玩船都是专业的,九十年代以前,农村的货运基本靠船。
玩大船始于唐家是有原因的。第一,唐家有粮站。乡镇才有粮站,村里有粮站的唐家是特例,粮靠什么运呢,必须是船。第二,唐家南边有条唐港河。唐港河也称西唐港,于1976年至1979年之间,经人工“挑河”而成,唐港河水面开阔,底深,无淤,适合行船。第三,唐家人底子厚。因为有粮站,带动了其他行业,并且国家户口的也多些,在兴化农村属于独占鳌头了。
说是玩,有点戏谑的意思,“弄了玩玩”是口头禅。玩大船可不简单,绝对不是弄了玩的。
首先,借钱!要有个十几二十万买条船吧,那个年代哪有钱啊,于是全家举债,借遍乡邻,还要货款,压力山大!
其次,慢啊!铁驳子载货重,开起来慢,还要排队过闸,从唐港河开到黄浦江要十多天了,装货卸货又要几天。
再次,苦啊!船上只有夫妻二人,吃喝拉撒全在船上,没有电视机,最多一台收音机作伴,天天大眼瞪小眼,又不能怠慢,那时候船多,要紧盯河面对方来船,又要防止搁浅,劳力费神。
最后,省啊!欠一屁股债,能不省啊,从家里带的大米,煮一锅吃几天,咸菜萝卜干就饭是常态。从家里带的青菜,菜帮子烂了都舍不得扔。
玩大船这么难,为什么还玩?甚至玩一辈子?你要是看到八十年代唐家的房子就知道了,七架梁、九架梁是小意思,楼房都平地而起了,用现在话说,绝对是豪宅!玩,玩的必须是钱!那时候唐家的万元户是小意思,几十万元户都有了。
后来周边的茅山、张郭、戴南等乡镇兴起了玩大船的浪潮,跟上篇写的做糖一样,属于后知后觉。
九十年代后期,公路运输开始发达,汽车快啊,再加上船多了,玩大船的日渐式微,有的上岸改行,船也卖了。
兴化人现在坚守玩大船的还有很多,因为装货多且运费低,是黄沙水泥砖头商人们的第一选择。不信你去看,如今昆山往返上海装建材的还是大船为多,黄浦江上拉着气笛的或许就是兴化大船,你到昆山或上海的随便一个码头,找兴化人一找一个准,所谓衰而不竭。
题外话。玩大船衍生出一个行业:开票。这是豪赌的行业,今天有一百万,明天可能清零,甚至住牢,还带出银行公职人员的腐败,涉及违法犯罪,说来话长,不说了。
玩大船的对苏南和上海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奉献,这就是吃苦耐劳而又精明的兴化庄稼人!
卖胡椒
前面说了收钢钟、敲糖、炸炒米、做糖和玩大船,这一篇聊聊卖胡椒,与收钢钟一样发展成兴化支柱产业的卖胡椒。
你知道全国人民在吃兴化胡椒吗?你知道兴化有5万人常年分布全国各地卖胡椒吗?你知道兴化卖胡椒的甚至可以影响全国的调味品市场吗?可谓是卖胡椒卖出了大市场。
这里说的卖胡椒泛指卖调味香料,八十年代我们确实称这个行业为卖胡椒的,有的人外号就叫“小胡椒”。卖胡椒兴起于兴化林湖,周边乡镇也多有涉足,胡椒产于热带,林湖并不生产,批发也是到山东,至于林湖人是如何想到这个行业的,众说纷纭,已经无考,不过兴化人确实爱吃胡椒,茅山饺子(馄饨)好吃,没有好胡椒是吃不出味的,大煮干丝、鱼汤、老母鸡汤哪样也离不开好胡椒。
八十年代,一人一担一台手摇研磨机(或背箱),兴化人挑着胡椒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居无定所,足迹遍布全国:北上广、西南、西北、东北。其中滋味现在想起来都苦。走到一个城市, 寻到农贸市场,在周边摆上摊子开卖。兴化人可不是简单地卖胡椒,其实是紧盯当地的香料市场,考察销售利润和发展空间,吸引力足够大,就在此生根,举家搬迁。有的年轻人还在当地娶妻生子,买房置业,甚至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有的会走几年,走几十个城市才能够安定下来。
曾几何时,全国的胡椒商们开始了造假,假胡椒由麸皮、米糠、滑石粉、锯末、米粉等等掺杂制作而成,甚至不含胡椒成份,成本低廉,使得卖假胡椒成为暴利。“味好美”是假冒重灾区,有人因此而被工商局罚款,坐牢也是有的,兴化假胡椒也曾频繁被媒体曝光,于是开始反省、自律。
纪录片《风味人间》中说:“人们不停追寻着香料的气息,既陌路相逢,又殊途同归”。兴化胡椒商们不断地追求发展,摒弃伪劣,从曾经的手工作坊迅速蜕变为高端、品牌的代名词,如今的兴化已经成为中国调味品之乡、调味品产业集聚区、香葱生产和脱水蔬菜加工基地。他们还紧跟潮流,打造出行业标杆的预制菜龙头。
如今,兴化胡椒香飘全国,这就是吃苦耐劳而又精明的兴化人!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 教育|5个新专业要来了?2024-01-07
- 关注|注意防范!江苏疾控重要提示!2024-01-07
- 天气|-5℃!两股冷空气来了!2024-01-07
- 美食|腊肠腊肉,新年C位安排了吗2024-01-06
- 节气|小寒的名称由来、物候和花信风2024-01-06
- 美食|中庄醉蟹:美食中的瑰宝,传承数百年的味觉魅力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