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美食|西浒垛美食:入髓入魂的家乡味道

来源: 编辑:李子韵 2023-12-30 21:44:12 查看数:0

《兴化百科》里说,兴化农村中过去宴客都是“六大碗”的标准,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六大碗”的特点是实实在在,就地取材,制作简便。为什么叫“六大碗”呢?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大碗一是碗大,二是盛得满。过去通常是大方桌,一桌八个人,面朝南坐者为尊(引申到现在饭店里请客,对门而坐者为大)。

兴化小说家顾维萍在《大河之上》里介绍了“六大碗”,即肉烧茨菰、大蒜炒猪肝、肉圆、肚肺汤、杂烩、红烧鱼,称之为“童年里最好的滋味”。当然,“六大碗”在兴化各地大同小异,以荤菜为主,红烧鱼不可少。寓意年年有余。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宴客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今庄上宴客除了六碗八碟外,往往根据时节的变换,配以季节性新鲜菜肴,甚至有了反季节的瓜果蔬菜应市。家乡的特色大菜(土菜)除了一年四季熏烧猪头、熏烧鹅以外,还有红烧肉、炸肉圆、三鲜茨菰、红烧老鹅、啤酒鸭、蟹黄豆腐、油炸糖醋扁鱼、沙沟大鱼元、清炖野生甲鱼、红烧鳝段、清蒸螃蟹、蒜泥龙虾、茨菰咸鸡、手洗咸菜烧狗肉、炝河虾(醉虾)、炖鳜鱼汤……

炝河虾西浒垛人宴客,必有一道看家菜(别处没有):茨菰烧三鲜。原料除了茨菰片,还有卜页角、剔鸡丝(或肉丝),可以加小河虾、红枣,有牛肉更高档。过去常用淡菜(海鲜)代替鸡丝、牛肉片,节俭的人家甚至将肉皮煮熟切成条儿,一锅烩之。此菜汤宽味鲜美,荤素搭配,老少皆宜,是佐酒的佳肴。凡来西浒垛的客人,只要吃过一回就不会忘记。

2013年8月,笔者做过一次有趣的手机短信调查,调查对象是在外定居的西浒垛人。调查内容只有一个:说说你最难忘的家乡菜(含小吃)。远在西安的吴宏春博士推荐了一道菜:汪豆腐。是的,在淮扬菜的食单里,至今保留着乡土气息浓厚的蟹黄汪豆腐。原料很简单:豆腐、芋头均切丁,蟹黄适量,辅料生粉、生姜、小葱、蒜花等。蟹黄入锅后,油香四溢,清淡的豆腐和芋头,因为融合了蟹油也变得油汪汪的,汪豆腐由此得名。

农家餐桌上的汪豆腐一般没有蟹黄(现在的螃蟹身价百倍,一般人家无人问津),往往以猪油渣或脂油代替。吴博士深情地回忆说,让我一直难以忘怀的是每年除夕妈妈必做的一道菜“汪豆腐”,主要由豆腐丁、肥肉丁(油渣更佳)、芋头丁炖出来的,勾了粉芡,所以吃起来滑滑的。后来我一直试图学做一次,但总是做不出妈妈的味道,尽管如此,也不罢休,还是做了几次,享受一番。“汪豆腐”的菜名也非常吉利,与“望头富”谐音,除夕吃了汪豆腐,新年会顺利发财。在南京定居的胞弟陈德明博士开出了一份菜单:早茶(不仅仅是喝茶吃烫干丝,重点还有一大碗红烧粉丝,加肉圆、鱼圆、鸡丝和荷包蛋)、红烧肉圆、茨菰千张烩肉、芋头豆腐丁(其实就是汪豆腐——笔者注)、鳝丝炒韭菜、南瓜丝炒韭菜、韭菜炒坨粉、清蒸小鲹鱼、清蒸鸡蛋小麻虾、腌制苋菜馉、腌制小鳑鲏、红烧小杂鱼、水煮手擀宽面、腌黄瓜或酥瓜(即水瓜,这两个都是凉拌菜——笔者注)、茄子豇豆汤,等等。在泰州工作的老红同学推荐了“六大碗”。我们之间还为具体是哪六大碗,相互之间用短信交流探讨过。西浒垛村目前有口皆碑的两位大厨都来自西北村,一个叫陈兆太(即鸭尾子);另一个叫陈德来,却是个残疾人(走路跛足)。

十年前,我问过在庄上做家宴的这位本家兄长,你最满意的是一道什么菜?兄长说,糖醋鳊鱼。具体做法是:先入油锅将鳊鱼炸一遍(呈微黄色),等客人开席时再重油炸一次,乘热淋上糖醋汁端上桌。鳊鱼经两次油炸,连鱼骨头都炸酥了,既脆又香,又开胃。兄长说,在现有烹饪条件下,他曾经创下了一口气炸三十条鳊鱼而不糊锅的记录,这里的关键是控制好油温。三十多年前,邑人刘嘉谷先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金秋时节喜食芋》的通讯。文章中说,兴化人吃芋头,最简单的是把芋子洗干净,连皮放在锅里煮熟,盛到钵子里,去皮,有蘸糖,也有蘸酱油吃的。

吃得最多的是红烧糖芋头,还有就是用芋头烧肉,烧鸡,烧鸭,烧菱米,烧扁豆,烧萝卜。芋头烧肉,肉的滋味好,芋头的滋味更好,有人专挑芋头吃,不吃肉。还有粉水豆腐加芋头丁儿,味道也特别好。“粉水豆腐加芋头丁儿”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汪豆腐”,各地称谓不同。汪豆腐来自乡村,现在成了兴化名菜。刘嘉谷先生还说,芋头不少地方有,唯独兴化产的最好。芋头长在地下,土质要疏松,才利于地下块茎生长。垛上是潮土,长芋头产量高,质量好。芋头长在别处大田里难戽水,垛田田块小,四面是沟,好戽水。

兴化人视芋头为吉祥食物,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家家有吃芋头的风俗。除夕吃了芋头,来年处处遇朋友。说到芋头,自然让人联想到上天赐于人类的另一种美食——山芋。山芋,又名红薯或地瓜。山芋是外来物种。江苏里下河地区无山,我们这一带习惯称之“山芋”。山芋的吃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与米粥同煮,汤要宽些。讲究的人家将山芋去皮,大的改刀,防止难得熟。粥烧好了,要焖一会儿,估摸山芋也熟了,再盛了吃,这就是“山芋粥”。米粥最好带汤,山芋有粉的口感最好。还有一种吃法与上面讲的煮芋子相同,即将山芋洗干净,放适量水,连皮放在锅里烧(农家土灶铁锅最好),直到锅中水尽有山芋的香气溢出,闻到香甜的焦巴子味火候最到门。儿时见到家里焐(方言读wo)山芋总是欢呼雀跃,专拣有锅巴子的山芋吃。有时干脆不吃早饭,用纸包了几个烫手山芋上学去了。在“瓜菜代”的年月,母亲的双芋烧青菜,将芋头蘸着辣椒糊吃很下饭。象芋子菜粥、胡萝卜丁子饭,甚至于糙口的粯子饭,都给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另一位邑人许国曾先生写过一篇有关“隔断鸟”的散文,意境优美,将我们带到了久违的童年时代:“隔断是一种候鸟,以水田里的小虫为食,秧苗长得有两捏拳高,它飞来了;稻子要黄了,它又飞走了。听到隔断隔断的叫声,我们就知道又长大了一岁。我们欢喜它来。它一来,我们就有桑枣儿吃,有毛桃吃,有呆木瓜(一种野瓜)吃,有香瓜吃,有奶奶哼(一种很粉的瓜)吃,还有隔断蛋吃。”

隔断鸟,学名董鸡过去,人们将吃不了的瓜蔬(一般挑选菜瓜)用盐腌起来,再晒成瓜子。瓜子洗一洗切成丁,拍几瓣蒜泥,浇上麻油,就是一道可口的小菜。将碧绿的丝瓜皮放入苋菜馉坛子里浸泡一夜,次日将丝瓜皮捞适量出来,放到钵子里,淋上菜籽油(方言叫香油),放到饭锅里炖熟,就是一道下饭的佳肴。冬瓜皮可以选取肉厚皮嫩的切丝,配一只红椒,炒了吃(丝瓜皮亦可)。山芋藤上的嫩茎去了外皮,掐成寸段,爆炒,可以添加点辣酱,味道也不错。西中村一位村民叫陈德松(已故),生前曾经尝试过油炸牛肉圆子,据说口感与肉圆相比差多了。有一种乡土菜“田螺揣肉沫”,取出熟螺肉,去除螺屎再切成肉沫,拌以猪肉沫,再塞入田螺壳里,调好口味烩之,就是一款风味独特的名菜。类似的菜肴还有“青椒肉丸”和“荷包鲫鱼”,前者将肉沫塞入青椒内,入锅烩之;后者肉沫放入鲫鱼肚子里,与红烧鱼烧法相同,口味鲜美,成菜时因其形状像荷包故名。做菜其实并不难,可以举一反三。安丰有一习俗“家家过年都做三腊菜”,主料就是农村里常见的麻菜。我们这塘儿对麻菜没当回事,安丰人却弄出了一个地方特产。如今,像黄花草、马兰头(俗名孩菊)、马齿苋(俗名马菜)和荠菜等,这些野草野菜,都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奢侈品。

马齿苋从前西浒垛人过春节,有腌猪头、吊风鸡、约师傅做糯米酒酿、烀团、炸肉圆、手工做鱼丸的习惯。记得老早西浒垛人一到冬月,就忙着灌香肠,腌咸鹅咸鸡咸鱼;有的人家将养了一年的草狗宰了,北檐口下吊起了狗膀。进了腊月廿四夜送灶神,大人开始忙个不停,烀团蒸大糕,米甜酒酿溢出了酒香,孩子们在十字街口排队等着爆玉米花(或轰炒米、炸蚕豆)……春节里有孩子结婚的人家,基本上都要自家杀条猪。还没有过大年,不少人已经开始“年饱”,茶饭不思。西浒垛的风味小吃并不少。农家烂芽豆,烫干丝,剥粘面饼(可甜可咸),红烧小杂鱼(或鱼冻),熏鱼,白切肉,肴肉,炒螺蛳,凉拌马兰头或拌三丁(芹菜、茶干、花生米),小葱炖鸡蛋,酱爆黄花草,荠菜水饺,手洗咸菜烧豆腐,煮酱油豆子(食材黄豆),馓子煮烧饼,酒酿炒米茶,红糖果子茶,桂花糖藕,炸麻团,炸油端子,炸春卷,炸藕夹,炸鲹鱼干,炸臭干,南瓜粥,赤豆粥,焐山芋,腌瓜子,腌咸鸭蛋,腌嫩姜片,苋菜馉等等,每个家庭都可以“自产自销”。

香肚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像西北村杨太昌的烧饼,陈玉高的包子、麻团,陈国鲁的豆腐、百叶;西中村马五的脆饼、馓子,陈同根的米甜酒酿,吴世福的芝麻花生糖和陈德银的茶头;西南村吴世根的熏烧肉、香肚,瞎子陈还宝的水面店(可以用小麦兑换水面),都令人难忘。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李子韵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