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聚焦|向海图强 加速形成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5-20 19:09:59 查看数:0

作为造船大市,泰州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同样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在舾装设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细分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今天,“奋进泰州新图景·大海新晨”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报道组,将带你去探寻泰州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向海图强的动人景象。

在亚星锚链的生产车间,记者身后这台设备就是企业的9号制链机组,借助这台设备,一根重70斤的棒材,经过高温加热、弯链、焊接等环节,只需要3分钟,就变成一个合格锚链环,将这些环连接起来,就成为守护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上风力发电的系泊链。

靠着对产品创新的不懈追求,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海洋工程系泊链领域“卡脖子”技术,将系泊链研发制造技术提升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多年来,亚星锚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生产的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链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如今,企业又大力向产业“无人区”进军,加快布局“风、光、水、火”行业,推动产品从“深海”向“陆地”延伸。

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维新说:“我们一方面要在高强度海洋系泊链上持续发力,确保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我们会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开发新产品,在进口替代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海工装备产业链上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向海而行、向新图强,在第三届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大会上,泰州市又有电芯及模组、耐火舱壁、气凝胶防火结构等三个产品荣获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链上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持续发力,不断刷新整个产业的高度。

江苏振华海科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生产船用泵、高性能电机、脱硫洗涤系统等船舶海工配套产品。近年来,企业瞄准进口替代和“卡脖子”难题,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填补了多项海工装备技术和工艺空白。目前,振华海科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今年年底,预计全年可完成产值8亿元。

江苏振华海科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大连说:“我们将在节能环保上持续发力,钻研更尖端的技术,保持船用泵在减振降噪上的技术领先,在生产制造上坚持走中高端的技术路线,围绕打造高端定制化智能化灯塔工厂,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做强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工产业配套产品门类多、产业链长,集群发展是推动产业由大向强的重要路径。泰兴城区工业园区拥有船舶及海工配套企业113家,在特种制冷设备、环保设备、通风设备、甲板机械等船舶海工配套上,拥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日前,园区出台《舰船配套产业链建设与发展三年规划》,通过整合优化上下游资源,形成链群发展态势,推动链上企业不断向高端迈进。

泰兴城区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兵说:“园区锚定船舶海工千亿级赛道,聚焦‘技术攻关+服务赋能’,以检验检测、创新研发、船舶贸易、产业服务‘四个中心’建设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全力攻坚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力争三年内产业规模达全国舰船配套产业20%以上,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配套和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在链上企业发力创新的同时,一批省、市重大项目也在加紧推进。在江苏南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记者了解到,总投资超5亿元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智能改造项目将在明年全部建成。该项目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实现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

江苏南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汪立庆说:“公司已新建两栋25800平的生产车间,配置了两百多台套智能化设备,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是我们公司的主导产品,也是我们重点发展的领域。我们计划2026年建成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行成年产300台套高效智能的压载水管理系统,新增销售两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泰州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共实现产值34.1亿元,同比增长2.5%,出口交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3.7%。

泰州市工信局高端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处处长王陶表示,将加强要素保障,发挥海工装备产业联盟作用,定期开展上下游协作配套、关键技术攻关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本土化产业链配套水平。坚持科技赋能,组织企业走进大院大所,引导配套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质量可靠性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更多产品进入海工总装制造企业供应体系,打造更多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

记者手记:体系完整、特色鲜明、集群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一直是泰州制造的一张名片。随着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泰州正在围绕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努力打造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向海图强、向新而行,对于泰州海工装备链上企业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定要提高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龙头引领、产业配套的比较优势,增强集群综合竞争力,这样才能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强劲动能。


记者:梁军 徐晨曈 董叶  傅晗宁

编辑:钱宇璇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