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走进泰州的端午文化
泰州人有句俗语:人有三节,鬼有三节。其中的人节便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由此可见,端午节在泰州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众多有关端午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年复一年,每当这个节日到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是习惯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仪式中,传承传统,感受生活。
习俗一:吃“红”菜
端午节这天,粽子是最常见的吃食,一般是五月初四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特别是红枣粽,是读书的孩子必吃的,因为“枣粽”与“早中”谐音,可以“早中状元”。另外,端午早点还有吃蛋之俗。据说跟立夏一样,端午吃蛋,则可不生疮疖,不头痛脑热。
然而,除了粽子与蛋之外,泰州及周围地区还保留了吃“五黄”以及“红”菜的习俗,“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红”菜指的是“九红”或者“十三红”。所谓“九红”、“十三红”,就是每样菜都要带有红色,如红烧肉,红烧狮子头,红烧鱼,炒黄鳝,烧肥肠,炒猪肝,松子鳜鱼,醋熘腰花,苋菜烧豆瓣,烧刀豆,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等。
习俗二:菖蒲插门辟邪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是“五黄毒月”,立夏一过,天气渐热,“五毒”就孳生活跃起来。泰州人认定的“五毒”是蛇、蝎、蜈蚣(泰州人叫“百脚”)、蟾蜍(泰州人叫“癞蛤蟆”)、壁虎。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插着艾叶和菖蒲,据说菖蒲形如剑,“五毒”自然不敢登堂入室了。
端午过后,插在门上的艾草和菖蒲渐渐失去水分,这时把它们用报纸包好挂在通风透气的地方,到了盛夏用它们煎煮,其水可以让小孩洗澡,既止痒又防蚊虫叮咬。
习俗三:背布老虎戴百岁索
端午节,泰州的孩子们穿戴上虎衫、虎兜、虎鞋,背着布老虎,鞋底还绣有“五毒”踩在脚下, 脸上涂着雄黄酒,额上有大人蘸雄黄、朱砂写的一个“王”字,借助虎威来驱邪避恶;颈项和小手腕上戴着红、黄、青、白、黑五色丝线“百岁索”。
人们在衣襟上挂上一串五色丝缠绕的香袋,香袋里一般装着配制的白芷、苍术等芳香类中药。
习俗四:为新出嫁姑娘“送夏”
端午前夕,娘家为新出嫁的姑娘“送夏”是必不可少的。所谓送夏,即娘家必须为新出嫁的姑娘、女婿送去凉席、凉帽、阳伞、凉匾、蒲扇、夏衣等夏令用品和粽子、雄黄酒等食品,办得越多、越漂亮,娘家就显得越有气派,亲家则热情接待,张罗体面的人物陪同来客。如今“送夏”的礼品内涵虽已有变,但此风俗尚存,不失为加深亲情、促进和美之举。
习俗五:去澡堂洗香草浴
过去泰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五月五,是端午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大家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时
有多少人知道
咱们老泰州的端午习俗?
以及这座老城里
流传过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
屈原和泰州颇有一番渊源
泰州自古以来民风淳厚,端午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与过年、中秋相同,民间极为重视,其沿袭下来的一些习俗等在江淮一带也颇具代表性。老泰州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也有不少与之相关的传说,说来也饶是丰富有趣。
关于端午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说法,多说是纪念屈原的,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也颇广,此外还有纪念孝女曹娥等说法。这当中,屈原说起源于楚,伍子胥说发端于吴,而泰州恰巧处于吴头楚尾之地,两说于此都有影响,祭祀尊神的不一,成为泰州地区端午传说的一大特色。
屈原在泰州有遗迹可寻。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在海陵县北境即已建有三闾大夫庙。“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相传楚将昭阳在楚魏襄陵之战获得大胜,楚王为此把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并将“古勃海之地”(即海陵北境一带)封为昭阳食邑。昭氏于此安身繁衍,分管其教育的三闾大夫自然要光临视察指导,而其时任三闾大夫的正是屈原,人们在昭阳墓东南建庙纪念。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析海陵北部置招远场,不久又改为兴化县,三闾大夫庙也屡经修缮而不绝。
入清以后,至道光年间,三闾大夫庙的屈原像被移置兴化城北拱极台的景贤祠内,同治年间即以景贤祠改为屈子祠,而三闾大夫庙故址在城南沧浪溪边仍有遗存。
据兴化文史学者张从义、张培元两位先生考证,迄今为止全国可考的纪念屈原的庙宇共计有4处,一处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汩罗玉笥山,一处在屈原的出生地湖北秭归,一处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旁的三闾大夫庙,还有一处即在泰州的兴化。四处皆在原楚国版图之内,而以泰州这处建庙时间最为久远。
伍子胥的足迹也到过泰州
端午另一主角伍子胥的足迹也曾来过泰州,其主要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吴国,时间自然要比屈原来此地早一些。
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齐、晋、楚、秦、吴、越等国争霸。为北上称霸中原,吴王夫差组织民力,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并于公元前483年召集了郧地会盟。主持这场吴国与鲁、卫、宋三国会盟仪式的正是夫差的得力干将伍子胥,在泰州的这次亮相无疑也是他人生最为风光的时候之一。
其实他失意之时的故事也在江淮大地流传遍及。话说当年,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只身逃往吴国,被阻于仪征江边,一老为其摆渡过河。伍子胥十分感激,解下所佩七星宝剑相赠,老人笑道,楚王悬赏万担米谷,捕捉伍子胥,岂止这一把剑呢?伍子胥上岸后,老渔翁遂投水自溺而亡,以示自己绝不告密。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将伍子胥当年渡江的地方称为“胥浦”。
伍子胥后来冤死成为河神,屈原也因为国破家亡悲愤地投了汨罗江,他们都成了端午传说的不同源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何人?在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这两种说法也同时并存,只是在同一地,两种说法都存在的,恐怕除了泰州地区,也不是很多了。
来源:泰州知道
编辑:钱宇璇
责编:赵倩倩
审核:戚翔 闻栋
- 高考|这些热门高校招生计划增加2023-06-22
- 提醒|权威发布!这些药不合规!2023-06-22
- 转需|上午9点开始!2023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来啦!2023-06-22
- 点赞|她,入选“中国好人榜”!2023-06-22
- 出行|端午节不免费!2023-06-22
- 泰兴|幼儿园收费优惠政策调整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