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国画《海陵潮》展现泰州“统一战线”红色主题
在泰州百年党史中,陈毅“泰州谈判”是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重大事件之一,“统战工作泰州经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用艺术形式展现这一“红色品牌”,泰州市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会长、市美术馆副馆长郑剑君近日创作大尺幅国画《海陵潮》,该画作将于今年6月16日至22日,在全省政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中展出。
△郑剑君国画作品《海陵潮》。王馨凤摄
记者看到,《海陵潮》尺幅高2.2米、宽1.4米,画面呈现的是陈毅亲赴泰州杰出乡贤、著名爱国士绅、民族抗战楷模韩国钧家中,与其会晤的场景。画中除陈毅与韩国钧两位主要人物,还有惠浴宇、管文蔚和两名新四军战士,及韩国钧的随从,共计七位人物。画作右上角,郑剑君作了主题说明:“1940年9月中旬,陈毅入住姜堰曲江楼,多次拜访以韩国钧为首的苏北各界知名人士,围绕共同抗日开展统战工作,并成功召开苏北八县军民代表会议,为新四军集中兵力于黄桥,最终赢得决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党100周年’是一个宏大主题,如何在大背景下体现泰州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我觉得必须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郑剑君介绍,今年2月底,他接到省政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征稿通知时,便开始翻阅大量史料,仔细研读。
10年前,郑剑君曾创作宽6.7米、高3.8米的巨幅国画《黄桥决战》,并入选第十二届全军美展。此次,他依然选择从“黄桥决战”入手。郑剑君说,“黄桥决战”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陈毅贯彻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击敌、联李、孤韩’的斗争策略,毛泽东同志曾两次作出指示,肯定和推介陈毅在泰州的统战工作经验。“我在研读史料时发现,陈毅在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与泰州爱国士绅韩国钧交往密切,不仅有书信往来,更多次登门拜访。正是在以韩国钧为代表的苏北民主人士的鼎力支持下,新四军才能以少胜多,夺取黄桥决战的辉煌胜利,奠定苏北抗战大局。”
郑剑君说,这段历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当即决定以陈毅与韩国钧会晤的真实事件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体现泰州“统一战线”红色品牌。然而,历史上对于二人的交往多为文字记载,并无现场画面可供参考。尤其是韩国钧的人物形象,史料中只有头像、半身像或坐像,并无完整的站立全身像。为此,他特地前往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姜堰曲江楼和海安市韩国钧故居、韩国钧墓等地参观、搜集创作素材。
草图的创作并不十分顺利,数易其稿后,郑剑君才找到感觉:“之前创作的陈毅形象总是一副威严的军人形象。这次,我想让人物形象更亲切、更生活化。”由于没有具体参照,反复修改近一个月后,郑剑君才画出最满意的一稿。
“画人难画手,人物的手部动作决定人物的整体形象,稍有改动,则需整体修改。”郑剑君说,根据创作需要,作品中共设计了7位人物,除处于中心位置的陈毅和韩国钧,两侧还有5个人物,7位人物既有正面、侧面,也有背面,神态各异,动作不同,这些都为创作增加了难度。
由于画作尺幅较大,截稿时间较紧,郑剑君都是将画纸挂在墙上,每天站在梯子上作画,经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早上7点多进画室,一直画到晚上10点才出画室。如此连续高强度“作战”一周后,56岁的郑剑君累倒了。3月14日晚上10点多,当郑剑君从画室回到家后,突觉天旋地转,随后呕吐不止,强撑到第二天一早,到医院一查,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一心牵挂画作的郑剑君住院仅一周后,便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院后带病创作,硬是赶在3月31日截稿日期前完成画作。他为画作起名为《海陵潮》,寓意为:海陵大地涌起联合抗日的滚滚革命浪潮。
辛苦付出换来的是专家的一致认可。日前,郑剑君的这幅《海陵潮》送到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专家手中,大家品鉴后,一致认为:整幅画疏密有致、浓淡相宜,人物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对陈毅与韩国钧的人物刻画,可谓栩栩如生,与人物原型高度相符,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来源:泰州新闻网
编辑:悦鸣
责编:周静
审核:莫艳
- 奥领众商 共襄未来2022-09-09
- 时政|全省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座谈会在泰州召开2022-09-15
- 关注|市市政园林事业中心:及时处置倒伏树木2022-09-15
- 关注|泰州海事局:船舶提前进港避风 江面安全形势稳定2022-09-15
- 关注|市公安局交通指挥服务中心:强化调度清障 护航交通安全2022-09-15
- 关注|国网泰州供电公司:无惧风雨 及时进行现场抢修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