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双双辞职,90后小伙相约“养虫”年产值120万元

来源: 编辑:徐佑阳 2020-11-27 10:19:33 查看数:0


日前,在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6届动物医学院毕业生刘成功领衔的“虻种”项目获职教赛道创业组一等奖,并入围国赛训练营。三年前,刘成功和同学郝允木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放弃了一份稳定工作,在靖江农村利用自己的所学专业,养起了黑水虻,饲养一吨黑小虻,能处理五吨餐厨垃圾。

刘成功和郝允木一起照看黑水虻

双双辞职

90后小伙相约“养虫”

2016年,刘成功和郝允木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院毕业。早早就应聘到企业上班的他们,每天过着公司、宿舍两点一线,按部就班的日子。来自农村的两人,一直按照父辈们的希望,毕业后找一份稳定工作,拿着固定的工资,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不过,两个年轻人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创业梦,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马云那样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遇到了养殖黑水虻的李秀涛。32岁的安徽人李秀涛,养殖黑水虻已有5年。他在国外游玩时,见到工作人员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回国后就开始关注黑水虻。在与李秀涛的攀谈中,两位年轻人发现了商机,没有过多犹豫,他们双双辞掉原来的工作。2017年,两人来到靖江市马桥镇横港村,通过多方筹资,建成了一个黑水虻基地,一头扎进了“养虫”计划中。

这种神奇的“吃货虫”属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以动物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餐厨垃圾等为食,幼虫形似米黄色的蛆,成虫像是“大苍蝇”。在别人看来,这种虫子很恶心,但在刘成功和郝允木眼里,那就是个宝。

第一年,满怀创业热情的两人却遭受了“当头一棒”。第一次接触养虫的他们遭遇了困难,一下子亏掉了三万元。“前三个月没有养出虫子。要么是还没孵化出来就夭折了,要么就是养到一半就夭折了。”郝允木说,当时两个人每天从早忙到晚,差不多要15个小时一直盯着幼虫孵化,但还是出了问题。

一吨黑水虻

能处理五吨餐厨垃圾

失败之后,两个年轻人开始总结教训。从虫卵孵化到幼虫养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两个年轻人决定向母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寻求帮助。

“在疾病的研究、养殖方法、客户选择和产业走向等方面,我们都会给出建议,帮助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院老师程汉说,作为牧院的学生,两个人敢想敢干,即使毕业了,学校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们,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在母校的技术支持下,两个年轻人更是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养殖本领。

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不懈努力,刘成功和郝允木的“虫子工厂”终于步入了正轨。

每天,刘成功和郝允木都会分工协作,忙活起照顾黑水虻的工作。郝允木介绍说,黑水虻一生周期只有30天时间,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适合在25-35摄氏度、湿度70%的环境中生活。

“我们每天定期清扫,给它提供更洁净卫生、更好的生长环境。它处于‘仙女阶段’时,只喝水,为产卵做准备。”刘成功告诉记者,刚孵出来幼虫,肉眼是很难看到的,但最后能长到2.5厘米左右。水虻从卵孵化成幼虫后的5天左右,是处理餐厨垃圾、禽畜粪便最强的时期,全靠吸收餐厨垃圾里的养分。饲养一吨黑水虻,它会处理掉五吨的餐厨垃圾。

喂养黑水虻幼虫10到12天,原先米黄色的幼虫就会逐渐变黑,这个阶段的幼虫是货真价实的宝贝,因为它富含大量的粗蛋白、脂肪、钙、磷等物质,此时的幼虫可烘干制成家禽、家畜和鱼类的上好饲料,用它作蛋鸡饲料,蛋更有光泽,味道也更好。

步入正轨

带动百余农户共致富

“黑水虻繁殖迅速,虻虫上市后,可直接投喂给鱼、虾、蟹、鸡等,也可加工成饲料出售,虫粪也是很受欢迎的有机肥料。”刘成功说,从去年开始,基地逐步走上了正轨,但因为是初创企业,产量目前还有限,每天能产出1吨商品虫,一年的产能400吨,目前鲜虫售价每吨约3000元,公司年产值在120万元左右。养殖基地的黑水虻都是订单式生产,早已跟养殖大户签订供销合同,根本无须担心销路,而且经常供不应求。

基地的发展壮大,也让刘成功和郝允木两个年轻人将眼光转向了周边的农户。经过与当地村委会的协商,黑水牤基地每年都会招收周边的农户前来帮忙,近几年来,定期有百余户村民被陆续吸纳过来打工就业。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虫子也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靖江市马桥镇横港村村民吴惠贤说,基地一方面解决了周边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不少在家闲着的老人们现在也都“再就业”了;另外,虫子产生的有机肥被村民们拿回去种菜,蔬菜的口感也很好,不少蔬菜还被送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


来源:泰州新闻网

编辑:徐佑阳

责编:邵晓霞

审核:戚   翔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