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狙击英雄”张桃芳②:枪人合一

来源: 编辑:岑丹 2020-10-25 18:04:05 查看数:0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有一位来自泰州兴化的“狙击英雄”张桃芳,以442发子弹毙敌214人的战绩,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场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跻身世界“十大狙击手”。泰州广播电视台特别策划制作了三集专题片《“狙击英雄”张桃芳》,以此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今天请看第二集:枪人合一

“狙击英雄”张桃芳

第二集

枪人合一

↓↓↓

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支外形斑驳的步枪静静地躺在展柜里。

△苏制莫辛纳甘M1944式步枪

莫辛纳甘的枪膛短,后座力大,子弹出膛时,即使只有头发丝般的偏差,到200米以外的目标处就得差出一米开外,射击精度很难控制。

泰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突击大队狙击手武波涛:“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属于一把真正的狙击步枪,它采用的是机械瞄准,比如说,瞄准他的头,有可能会打到腹部,有可能是腿部之类的。”

上甘岭上,张桃芳再次端起莫辛纳甘步枪。

每天凌晨,他都早早地趴在战壕里苦练,他要求自己在击发后,一直想着目标,并且要看清楚准心是如何跳离目标稳定下来的。

晚上也练,白天也练,白天就自己找个目标,练了以后就击发,看准星和目标动不动,晚上就照着油灯。

张桃芳之子张军:“就是用枪瞄准煤油灯的灯芯,反复地瞄,反复地击发,这对他后面的射击效果比较好,他当时远,他瞄准的灯芯就小。”

此时的朝鲜战场,枪炮声不绝于耳,敌我双方阵地的平均距离400~500米,最近处只有短短100米。

1953年1月,张桃芳第一次爬上了狙击台,两个敌人在距他不到100米的地方走动,他连打12枪,结果连敌人的衣服都没擦着。

“实际上是我的脑子太笨了,这一笨,就把活动目标当死目标,你能打着?把提前量给忘掉了。

张桃芳很快发现自己平时练的是死靶,战场上的敌人却是活靶,打活靶就要像小时候在兴化用鱼叉叉鱼一样,要计算提前量。第二天一早他再次爬上狙击台。

“一高兴又把提前量给忘了,瞄准第一个敌人,啪的就是一枪,第一个敌人跑了,第二个敌人,正好赶上这个子弹,倒下了。

朝鲜战场多山的地形让提前量的估算极为复杂。狙击手必须考虑到山地的坡度,对手的高度,目标的运动方向、速度以及风速,风向等,所有这一切必须经过多次的磨合训练,才能达到“枪人合一”,百发百中的境界。

张桃芳之子张军:“别人讲两遍三遍他不见得能够领会到,所以老父亲就属于这样的人,一点就通,特别是在射击专业上。”

《兴化市陈堡镇一村一史》主编时庆涛:“张桃芳在童年的时候,是个捕鱼王、打鸟王,他有射击的基础、有捕猎的基础(经历),那么小时候天赋捕捞技术与这个完全有关系。”

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张桃芳打出9发子弹,射杀7名敌军,超过了组里所有的老狙击手。截至1953年2月底,在22天时间里,张桃芳击发247发子弹,打死71名敌军。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专业副教授黄建江:“他用22天时间,247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的事迹,通过第24军《火线报》广为流传。”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长皮定均看到报道后吃了一惊,这个张桃芳原先是打猎的吗?随后他命令作战参谋带着一双皮鞋亲自上前线验证,叮嘱参谋,要是真的,就送给张桃芳,要是假的,就带回来。

张桃芳之子张军:“他(去了)以后,一看确实是这个情况,专门有一个人,叫观察哨,看你打着没打着,两分多钟时间内,击倒了不能再爬起来,这就算击毙,所以一看是准的,他以后就把这个皮靴奖给他了。”

1953年3月,张桃芳被选送至团部组织的射击训练班进修,从射击训练班进修回来后,张桃芳担任起7号阵地狙击组的领导,在张桃芳的带动下,第214团掀起了狙击练习热潮,涌现出了多位毙杀100名以上敌人的先进典型。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专业副教授黄建江:“敌人变得十分狼狈,白天龟缩于工事中,连解手都不敢出来,韩国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韩国战争史》则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棱线”。足以说明志愿军在上甘岭的狙击作战给美军、韩军以极大的杀伤与心理震撼。”

尽管敌人不知道张桃芳本人,但是却都知道597.9高地,有位志愿军狙击手枪法如神。美军指挥官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拔掉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抽调了狙击高手来前线增援,发誓要除掉张桃芳。

高手对决,生死只在瞬间,千钧一发之际,是谁率先扣动扳机?明天敬请收看《“狙击英雄”张桃芳》第三集《头号英雄》。

策划:孙小平、刘芳、唐波

编导:冒乃新

剪辑:刘颖

解说:王娟

特效:申雯、荀桂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