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艾滋病前兆的20个症状
- 25-08-25 10:37:00
- 阅读量:0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疾病。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往往经历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漫长过程。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差异显著,了解这些前兆信号,对于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一、急性感染期:感染后2-4周的警示信号
HIV感染人体后,通常在2-6周(多数在2-4周)进入急性感染期。此时病毒在体内快速复制,免疫系统产生强烈反应,引发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约50%-90%的感染者会出现这些症状,但往往被误认为是流感或普通病毒感染。
发热:
最常见症状,体温多在37.5-39℃之间,持续1-2周。特点为持续性低热或高热,伴随畏寒、盗汗,常规退热药物效果不佳。
皮疹:
约50%患者出现,多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躯干和面部,不伴明显瘙痒。皮疹通常在1-2周内自行消退,不留瘢痕。
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直径多超过1厘米,触诊质地较软、活动度好。肿大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咽痛:
患者常主诉持续性咽喉疼痛,检查可见咽部充血但无化脓表现。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
肌肉关节痛:
约30%患者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以下肢大关节为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乏力:
明显疲劳和全身不适,活动耐力下降,可能持续数周。
胃肠道症状: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每日3-5次或更多),稀便或水样便为主,持续1-2周。
急性期症状特点:症状组合因人而异,可能同时或相继出现,也可能仅有部分表现。持续时间通常为1-3周,之后自行缓解,患者进入无症状期。
特别警示:若近期(1-2个月内)有过高危行为(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并出现上述症状组合,务必及时就医检测。此时常规抗体检测可能为阴性(窗口期),但可通过HIV RNA病毒核酸或p24抗原检测发现感染。
二、慢性/艾滋病期:免疫崩溃的持续性信号
当HIV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平均8-10年的临床潜伏期(无症状期)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细胞降至200/μL以下,即进入艾滋病期。此期症状多样且持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持续消耗性症状:
发热:持续低热超过1个月,体温波动在37.5-38.5℃
盗汗:夜间大量出汗,需更换衣物
体重下降: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10%
慢性腹泻:持续超过1个月,每日多次水样便
2.机会性感染:免疫系统崩溃后,各种普通人不敏感的病原体乘虚而入:
真菌感染:反复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食道念珠菌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
细菌感染:反复细菌性肺炎、活动性结核病
寄生虫感染:肺孢子菌肺炎(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脑弓形虫病
病毒感染:带状疱疹(呈全身性分布而非普通人的带状分布)、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可致盲)
3.肿瘤表现:
卡波西肉瘤:皮肤或黏膜出现紫色或深褐色斑块、结节,可累及内脏
淋巴瘤:特别是脑淋巴瘤或Burkitt淋巴瘤
侵袭性宫颈癌
4.神经系统症状: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淡漠、性格改变
头痛、四肢麻木
进行性认知障碍,甚至发展为艾滋病相关性痴呆
5.皮肤黏膜表现: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严重的疱疹病毒感染
顽固性皮肤真菌感染
不明原因的皮下瘀斑或出血
6.全身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外,至少两个或更多部位淋巴结持续肿大(直径>1cm),超过3个月。
艾滋病期特点:多种症状同时存在且持续,普通治疗效果差,预示免疫系统已严重崩溃。
关键提醒:症状不是诊断依据,检测才是唯一方法
1.症状的非特异性: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症状,都不具有HIV感染诊断特异性。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表现。
2.无症状感染同样危险:约10%的感染者急性期无明显症状,但同样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期患者虽无不适,但病毒仍在复制,免疫系统持续受损。
3.检测是唯一确诊手段:
有高危行为者: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在窗口期后(高危后3-6周)进行检测。
四代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窗口期可缩短至14-21天。
出现疑似急性期症状且近期有高危行为者:即使抗体检测阴性,也应进行HIV RNA检测。确诊需经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如Western blot)。
来源:青岛青同防艾
编辑:曹佳蓉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