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谣言:法治+网德!

  • 21-12-29 22:48:39
  • 阅读量:0

都说“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不知诸位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怪现象,每有疫情波动,在公布的流调轨迹背后,总有一些或曲折离奇、或狗血淋头的这样那样的故事,在各种平台和社群频繁上演。

比如在近来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古城西安,一则“女护士与隔离酒店员工、大学老师‘三角恋’,导致疫情扩散”的消息,就瞬间引爆网络,许多网友一边转发,一边自发“人肉”当事人进行无情谩骂。然而此后披露的以大数据和调查事实为支撑的证据显示,这纯属无稽之谈。让人心疼难过的是,这名年轻的当事小伙儿,还是瞒着家人在参与疫情防控。确诊患者本身就是受害者,面对漫天卷地般涌来的谣言,难以想象他又是如何熬过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的。

这样故意刷上一层“桃色”来造谣来带流量的“腥闻”处处蔓生。我们可能每天都有所耳闻,有的甚至与疫情与流调无关。杭州的吴女士因为下楼拿了个快递,被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视频并被造谣“少妇出轨快递小哥”。造谣者最终被绳之以法,但这个所谓的“玩笑”带给吴女士的无尽伤害却难以抚平,受到无数网友恶意侮辱的她,被确诊为“抑郁状态”。

世上所有谣言都有其目的,泼脏水、抹黑他人。而谣言的传播过程要比造谣本身复杂很多,世界上本没有热搜,转的人多了,便成了热搜……这是一句笑话,却也揭示了谣言传播的一个特点,那便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仿佛在一时间渗入了你的整个生活圈,让你对它难以忽视,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令人窒息的“信息碾压”。

《战国策》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刚开始,曾母并不听信,可后来说的人多了,曾母竟也慌了神,放下手中的活儿翻墙而逃。曾参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孔子高徒曾子,贤德如他且会因为谣言失去母亲的信任,何况是如今经常被裹挟进流量中心、独自站在风口浪尖的当事人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其实曾母的困局也是我们的困局,面对“大家都这么说”,我们究竟该如何判断孰是孰非?其实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看看消息的发布渠道和来源,看发布原始消息的人是否专业可靠。曾母如果当时能够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儿,去官府询问一声,便可以避免逾墙而走的窘迫。

放到现时,这便要求我们遇到事情时要保持足够的定力,这份定力首先来自基于常识的理性判断,其次来自为人处事的基本善良。“让子弹飞一会儿”,不要轻易去做二次传播者。尤其是那种无比血腥的图片,看到标题就忍不住开骂的新闻,先忍住“转发+1”的操作,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现在的愤怒是否被愚弄了?这时候等待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全面系统的调查需要时间,时间会让真相浮出水面,让理性的声音和思考回归大多数。

但谣言之所以能惑众,还因为它有一个漂亮的、充满迷惑性的包装。谣言往往比真相更满足好奇心、充满刺激感;更震撼、更让人难以拒绝。相比真相的无聊且枯燥,谣言猎奇、给人快感,令人沉沦。它们往往有故事有细节,把“此处省略八百字”的内容无限放大,但说到关键处却又语焉不详,一副遮遮掩掩、难以名状的姿态,直勾引得你自告奋勇拿起放大镜,浑然不觉陷入其中,无形中为谣言的传播扩大推波助澜。

有句话说得好,伏案总比拍案难,动脑总比动手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消息未证实之前,不转发,不评论应当是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一位网民的基本“网德”。在这个智者生存的网络时代,我愿你永葆好奇之心,却能兼听则明,最好还会多用搜索引擎,多点理性和常识,脑子比嘴动得勤、顾及后果、虑及伤害、谨慎转发,是一种网络交往中的基础“网德”。

来源:央视频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