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铭记|南京财经大学“金遇粮缘”实践团在井冈山开展沉浸式革命教育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8-08 19:45:02 查看数:0

巍巍井冈,红色摇篮。2025年8月5日,南京财经大学“金遇粮缘”实践团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天行程中,以“沉浸式”学习为主线,深入八角楼、坝上村、黄洋界三大革命圣地,通过研学悟初心、行军强体魄、情境筑信仰,构建起“情感共鸣-实践锻炼-理论认同”的三维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感悟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八角楼里:灯光不灭,初心如磐

清晨九时,实践团首站抵达中国革命圣火点燃之地——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在毛泽东同志当年工作和居住的简朴房间内,一盏油灯、一张书桌,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南京财经大学“金遇粮缘”团队在八角楼中国红四军军委旧址前合照】

活动伊始,指导老师以一曲深情悠扬的《八角楼的灯光》,将成员们带回井冈山斗争时期。歌声中,革命先辈们在物资匮乏、环境险恶中坚守信仰、探寻真理的画面仿佛重现眼前,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随后,老师结合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的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理论科学性,深化了成员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认知。

在自主研学环节,成员们仔细观摩毛泽东同志使用过的桌椅等文物,将眼前的场景与厚重的历史脉络相连接,系统感知革命历史的精神内核。成员们纷纷表示,八角楼的灯光不仅照亮了黑暗的旧中国,更是指引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灯塔。


坝上村中:急行炼志,鱼水情深

离开八角楼,实践团奔赴坝上村,开启了一场2.8公里的“急行军”挑战。这既是对体能的磨砺,更是对团队协作和意志品质的考验。在整个急行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两大任务,精准定位寻地标和慧眼识草探自然。

【行军路线图及点标样式】

精准定位寻地标:团队初时略显生疏,但迅速调整策略,明确分工——观察环境、比对地图、团队协作。在与其他队伍互帮互助、交流信息中,成功克服困难,逐一找到了全部的7个指定地标。

慧眼识草探自然:队员们凭借自身知识储备和细致观察,在山上成功辨识并采集了藿香、乌蔹莓、金钟花等草药,还意外发现了伴生的鸡冠花和莺萝,加深了对当地生态资源的了解。

【实践团成员识别中草药】

【寻找到的草药】

行军途中,实践团成员不忘深入群众。他们采访了当地村民和村支书。村民们喜悦地表示,近年来依托井冈山实践基地的培训和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发力(村民访谈,2025年8月5日),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增收渠道拓宽,日子越过越红火,生动展现了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巨变。

【实践团成员采访坝上村村民和村支书】

午间,成员们走进农家,挽袖下厨,在土灶前学习制作“红军餐”。柴火噼啪,炊烟袅袅,简单的食材化作可口的饭菜。成员们坦言,亲手烧火做饭的过程,让他们真切体验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餐后团队成员主动打扫卫生、与村民亲切交流的温馨场景,更是对“军民鱼水情”的生动诠释。

【实践团成员在村民指导下制作红军餐及成品展示】

汗水的洗礼,让实践的感悟更加深刻。“这次急行军和红军餐体验,让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红军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我们不仅是体验者,更是传承者,要将这份红色力量融入学习和生活,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一位成员感慨道。


黄洋界上:烽火回响,誓言铿锵

当日下午,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登上地势险要的黄洋界哨口。这里曾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更书写了“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的军事传奇。

【黄洋界风景图】

教学首站设在黄洋界游客服务中心。一幅气势恢宏的大型主题油画《黄洋界保卫战》震撼呈现。讲解老师详述了1928年8月底那场关键战役的背景与过程:在敌众我寡、缺粮少弹的极端困境下,井冈山军民凭借险要地形、坚固工事、革命信念和斗争智慧(如巧布竹钉阵、运用滚木礌石、精准发射仅存炮弹),成功击溃数倍于己的敌军,保卫了革命火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史料,2025年8月5日讲解)。团队成员李同学深受触动:“身临其境般的画面,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让我深刻理解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油画《黄洋界保卫战》】

【实践团成员聆听《黄洋界保卫战》油画背后的历史讲解】

在庄严肃穆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讲解老师结合实地地形,深入剖析了这场胜利所彰显的坚定政治信念、卓越军事指挥、顽强战斗作风和伟大的人民力量,深刻揭示了党的初心使命和革命精神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随后,成员们实地探访了红军当年修筑的防御工事遗址。他们缓步于青石垒砌的壁垒墙体和哨口炮台旁,亲手触摸斑驳的石墙和陈列的迫击炮(复制品),历史的厚重感通过指尖直抵心灵。

活动尾声,全体成员在镌刻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纪念碑前庄严列队,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山谷,表达了新时代青年继承先烈遗志、矢志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金遇粮缘”实践团在黄洋界纪念碑前庄严宣誓并合影】


三维育人:红色基因赋能时代新人

南京财经大学“金遇粮缘”实践团第二天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立体化红色教育实践。在八角楼,通过历史场景与理论经典的结合,唤醒情感共鸣,深化理论认同,筑牢思想根基;在坝上村,通过急行军、寻草药、访农户、做红军餐,在身体力行中锤炼意志品质,体悟军民情深,感受乡村振兴脉动;在黄洋界,通过油画史诗、遗址实境与庄严宣誓,身临其境感悟斗争精神,激发政治认同,铸牢理想信念。

从八角楼的灯光到坝上村的汗水,再到黄洋界的烽火回响,实践团成员在行走的课堂中,完成了从历史感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体悟和使命升华的全过程。这趟旅程,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刻回顾,更是对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一次生动传承与时代诠释。它有力证明了,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引导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精神养分、砥砺奋斗品格,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必将把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以青春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陈炳烨 蒋杭辰 李洋 姚欣妤 张梓暄 李佳锴

编辑:钱宇璇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