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泰州全面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篇
8岁的小奕(化名)是一名孤独症患儿,2周岁时还不会说话,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也不与同龄孩子玩耍。经医院诊断,小奕患上了孤独症。
小奕家庭条件一般。为了照顾小奕,妈妈不得不放弃工作留在家中,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小奕父母曾尝试送他去普通幼儿园上学,但由于小奕坐不住,未能如愿。后来,父母听说市区有家专业康复训练机构——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可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就把孩子送了过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的训练让小奕父母看到了希望。“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小奕的语言、认知、沟通交流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小奕的妈妈说,目前,孩子已进入普通小学读书,上学期成绩全优,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对孤独症、脑瘫等残疾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训练、早康复,对孩子的康复和提高未来融入社会的能力十分重要。”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说,0-14岁的孤独症、脑瘫等患儿到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由政府买单。中心成立12年来,已为1200多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目前,全市共有22家儿童康复中心。2019年我市出台《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将救助标准提高50%,进一步拓宽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规范救助流程,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为提高康复训练效果,2020年,我市制定出台《泰州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管理考核办法》,强化对全市各定点康复机构的日常考核管理,举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康复师和业务骨干培训班,制定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评估办法,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能力水平。
去年,我市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改造提升工作,完成12家社区康复示范点提升改造任务,12家社区康复示范点共为95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靖江市马桥镇徐周村残疾人康复服务示范点配套医疗康复室、多功能运动康复室、辅具适配室、辅助性就业康复室等功能室,自去年运行以来,康复协调员对92名持证残疾人开展了康复需求和服务状况调查,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建立精准服务档案,该示范点还创办“馨港湾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
“我市全力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提质增效,努力让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市残联康复部部长吴庆霞介绍,全市残疾人由政府购买康复服务,康复训练有经费和制度保障。2020年,全市为1625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2679 名精神病患者免费送药,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5038 件。
即使没人陪护,在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盲人朋友借助春芽无障碍地图软件,也能顺利出行。该村加大无障碍环境设施设备投入,日前被授予“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村”称号。
无障碍环境是指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便利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设施和条件。
近年来,我市无障碍建设向公共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社区、家庭等多个领域拓展。全市新建道路全部铺设了盲道和轮椅坡道,市图书馆专门建起了盲人阅览室,各市(区)残联对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良好的无障碍环境。
近年来,市残联努力补齐市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短板,选取市级便民服务窗口、公立医院、公共场所等11个类别60个样本进行无障碍设施配备排查,发现180条问题,并与市住建局联合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我市推进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市残联组联部部长陈宁介绍,改造注重制定个性化“一户一册”“一户一设计”改造方案,提升改造的针对性、实用性。2020年,全市共投入(215.9)万元,对全市703户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改造任务。
对道路和公厕实施无障碍设施提档升级,推进无障碍环境提升,是我市保障特殊群体权益,体现“城市温度”的缩影。
春港路是高港区城市交通的一条东西向次干道,宽阔的人行道上,盲道设置比较醒目:4排条状的黄色地砖有规律地排成一条直线;道路拐角处,是一片带有圆点的提示砖。高港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盲道砖的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是盲人出行的专用轨道。
根据《“城建惠民”两年行动计划》方案部署,到2020年,我市已完成28条道路、2条通道和10座公厕的无障碍设施改造。
目前,市区不少公厕已实施无障碍改造,公厕外有斜坡可供轮椅通行,残障人士可以坐轮椅进出。公厕内坐便器和洗手池边均安装了不锈钢扶手。
市环卫处建设规划科科长张翔介绍,主城区内共有直管公厕152座,其中一类公厕16座,二类公厕136座。16座一类公厕均安装了残疾人坐便器、残疾人扶手及通道和 导厕牌等。二类公厕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121座公厕安装了残疾人专用通道及扶手,34座公厕安装了残疾人坐便器。2020年,市城管局完成10座公厕无障碍设施改造, 增设残疾人通道、残疾人设施、残疾人坐便器。
“不用自己出门,家里人点一点手机,就能换上新轮椅,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家住城北街道工人社区的何国进,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海陵残联”公众号,或者“海陵智慧残联”微信小程序后,成功申请了一辆新轮椅。
何国进告诉记者,以前申请辅具,他需要先递交纸质申请,等待审核通过后,才能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评估,评估结束后,还要等半个月左右才能拿到辅具,时间久不说,出门一趟也极不方便。“现在可不一样了,直接网上申请,服务人员随时上门适配,快的话两三天就能拿到,特别贴心。”坐在新的轮椅上,何国进开心地说。
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是指专业的机构根据具体情况,为残疾人量身配置辅助器具的服务活动,对保护和提升残疾人残疾部位的残余机能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辅具适配服务流程复杂,经层层审批到适配服务,往往需要一年时间。提高辅具适配效率,更好地服务残疾人,2020年,市残联积极探索“互联网+辅具适配服务”新模式,在海陵区试运行残疾人“互联网+辅具适配”服务平台。残疾人在家人或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手机填写信息并提交即可,然后在家安心等待适配。该平台运营4个月来,已为500多名残疾人完成线上辅具适配,辅具适配时间由以往的一年缩短至一个月以内,从根本上解决了残疾人反映强烈的辅具适配周期长、服务慢的问题,也让辅具适配服务的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和便于溯源审核。
“ 建立残疾人‘互联网+辅具适配’服务平台是市残联在辅具适配服务领域的一个重大创新之举,便利了残疾人朋友,提升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作安全,对推动残疾人辅具适配提质增效、提升残疾人满意度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市残联康复部部长吴庆霞说,当前,互联网+辅具适配服务正在整个市区范围有序推进,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
针对重度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属护理负担重的客观现实,市残联探索开展“喘息服务”项目,为市区一级重度残疾人提供一次短期居家护理服务,帮助残疾人打理个人卫生,提供精神慰藉,给残疾人亲属一个喘息的机会,目前市区已有1941名重度残疾人接受服务,社会反响良好。
我市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和权益维护,持续打造“小莉热线”残疾人维权品牌,全年共接待残疾人及亲属来访47人次,回复来电信访131件、网上信访60件,办理残疾人来信来函15件,切实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
去年,海陵区城西街道兴业社区对各类助残服务进行全面梳理,采用和编制相关标准134项,顺利通过专家组终期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社区助残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社区通过对各类助残服务进行全面梳理,多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及建议,形成了覆盖服务全过程的标准体系,采用和编制相关标准134项。”兴业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符合标准的培训,不断增强残疾人的就业本领,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2020年,市残联对疫情期间按比例和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补贴奖励不设年限,并将奖励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0%,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稳妥推进“残疾人之家”复工复产,目前,全市共有149家“残疾人之家”常态化运行,2146名残疾人参加辅助性就业。
市残联系统举办盲人按摩、农业实用技术、西点烘焙、电商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期,培训残疾人1100名;举办5场残疾人网络招聘会,73家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共有224名残疾人达成就业意向;为69名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残疾人发放一次性扶持资金37万元,为190名残疾人发放社保补贴105万元,成功举办全市盲人保健按摩技能竞赛和首届全市残疾人创业大赛,表彰一批残疾人技术能手和创业典型,进一步增强就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2020年全市征收残保金1.35亿元,全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9215人。
建立完善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扩面实现突破。2020年3月,市残联联合民政和财政部门发文,将一、二级听力、言语残疾人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范围,取消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必须持证满6个月的限制,全市共有49779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8696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为全市持证残疾人全覆盖购买意外伤害保险。2019年起,市残联联合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开展“2019—2021泰州市区残疾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项目,将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费由每年40元提升至80元,全部由政府买单,大幅提升残疾人因意外伤害新增伤残、意外医疗等方面的救助水平,并新增了对残疾人初诊20种重大疾病的一次性补助。2020年,市区共有55668名持证残疾人参加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840起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案件结案,累计赔付资金446.103万元,理赔率达100.17%。深入开展扶残助学,为全市897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200多万元,不让一名涉残家庭孩子因贫失学。
市残联理事长栾斌说,去年,市残联推动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并制定《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目前三市三区残联的改革实施方案均已顺利出台。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和电子证照试点工作,目前姜堰区16726名残疾人已换发第三代残疾人证,电子证照系统已在市区上线进行试运行,残疾人随身带着手机就可以享受免费乘公交、参观旅游景点等各项福利。
记者:唐春杰
通讯员:陈宁 童荷英
编辑:赵采薇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古溪镇:防台进行时2022-09-15
- 【喜迎二十大同心跟党走】姜堰区政协举办“同心畅谈建新功”委员2022-09-15
- 养老诈骗套路多 老年人要警惕投资理财、保险代办等骗局2022-09-15
- 增强密码安全意识,筑牢密码安全防线!2022-09-15
- 9月17日泰州四院携手上海十院,举办“上海十院走进海陵”大型义2022-09-14
- 两高 聚力管理体制改革 助推产城融合发展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