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主播悦读·美文里的泰州】任祖镛 | 范仲淹任职泰州时的两首诗

来源: 编辑:陆楚媛 2022-03-07 20:51:08 查看数:0

朗读:兰旭

兰旭,泰州电视台主持人。

个人标签:声音的信徒。走过这些年,能让我臣服的只有优美的声音,是极致声音的追梦人。

范仲淹任职泰州时的两首诗

作者:任祖镛

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到兴化所属的泰州,任西溪镇盐仓监,管辖梁垛、何垛、小海、丁溪、刘庄五场(《两准运司志》),负责监督五场的淮盐贮运、转销及盐税。范仲淹有经世之才,却到基层做小官,有些好友劝他不要到任,请求改派(当时是允许的)。范仲淹却认为,做官不在大小,关键是能为百姓办好事。这时他33岁。

刚到西溪他就写了一首韵牡丹的诗《西溪见牡丹》:

阳和不择地,

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

相看如故人。

前两句赞扬牡丹的生长不选择土地,在海边盐碱土里也能生长,只要气候暖和,春天照样开花。后两句中的“上林”是“上林苑”,秦汉时宫苑名,这是追忆自己中进士后,曾在京城看过皇家宫苑的牡丹花,用以赞西溪牡丹色彩艳丽。又因西溪牡丹为约1007年任西溪盐仓监的吕夷简所栽,吕当时曾有诗《咏牡丹》一首:

异香浓艳压群葩,

何事栽培近海涯。

开向东风应有恨,

凭谁移入王侯家?

吕是借花喻己,末句“凭谁移入王侯家”,把自己怀才盼遇伯乐之情溢于言表。范仲淹的牡丹诗中“相看如故人”,是指他看到花就想到当年吕夷简在此任职,而有逢故人之感。虽仅短短四句,却由花及人,言浅意深,借以托物言志:作为富贵之花的牡丹尚且能不选择土地生长,到海边也能开花;自己是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也要像牡丹一样,即使环境较差,也要做出利国利民的业绩。

现在社会上还流传一首《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也有人说是范仲淹“一到西溪就写”的:

谁道西溪小,

西溪出人才。

参知两丞相,

曾从此间来。

其实这不可能是范仲淹写的,而是后人所写。因为此诗不仅《范文正公集》未载,且诗中的“参知两丞相”指曾任西溪盐仓监的吕夷简和晏殊,他们后来都在朝廷担任参知政事(副丞相),就与史实不符。范仲淹是天禧五年(1021) 任西溪镇盐仓监,而据《宋史》,吕夷简在乾兴元年(1022),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后,才任参知政事;而晏殊则在明道元年(1032) 才升任参知政事,因而范仲淹刚到西溪,吕、晏二人都未拜相,何来“参知两丞相”之事?

范仲淹记述西溪生活的有《西溪书事》一首:

卑栖曾未托椅梧,

敢议雄心万里途。

蒙叟自当齐黑白,

子牟何必怨江湖。

秋天响亮频闻鹤,

夜海曈陇每见珠。

一醉一吟疏懒甚,

溪人能信解嘲无。

首联“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中的“椅梧”,指椅树和梧桐树,用作比喻,是说他到西溪担任卑微之盐官,并未依托权势;而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卑栖”之地仍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颔联的“蒙叟”是庄周的别名;“子牟”是战国时中山国的公子,他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吕氏春秋·审为》),被后人用作心存朝廷、为国分忧的典故。这一联是说,自己要像庄子那样,对黑白、善恶、是非等都能分辨;要像公子牟那样,处江湖之远,也要为朝廷分忧,强烈地显示了“诗言志”的传统精神,也是他后来主动提出修扞海堰的思想基础。

任祖镛,1939年生,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教科研先进工作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敬业奉献好人,两创吉尼斯连续执教时间(55年、58年)最长语言类老师世界纪录。兴化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知联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明清文学研究,出版《板桥对联》《创新读本》《作文学》等专著及主编合著37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近 400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载,著作、论文填补了研究施耐庵、郑板桥等先贤的空白,多次获优秀社科成果奖。


◆本信息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编辑:康希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