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音乐赋能老幼共融:新时代实践中心平台的社会价值实现路径——基于“童夕同乐”计划的实证分析

来源: 编辑:申岑 2025-06-08 12:33:22 查看数:0

音乐赋能老幼共融:新时代实践中心平台的社会价值实现路径——基于“童夕同乐”计划的实证分析

团队名称:三省吾师

负责人:米秋陈

团队成员:吴嘉欣 辛晓纯

指导老师:万明霞 吴蕴梅

摘要

本论文依托“童夕同乐——以新时代实践中心为平台的老幼融合音乐互动计划”,聚焦音乐艺术在促进老幼代际共融中的独特价值,系统探究新时代实践中心平台实现社会价值的创新路径。

研究以项目全周期实施过程为研究样本,通过参与式观察记录活动设计、代际互动细节,结合问卷调查收集188名老年参与者与203名儿童青少年的反馈数据,并运用量化分析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老幼音乐互动在精神关怀、代际沟通、社区治理层面的多元效能。

研究发现,项目通过“非遗音乐工坊”“祖孙音乐故事会”等沉浸式活动,使参与者对传统音乐的文化认知度提升72.3%,代际互助行为增加85%,社区涉老纠纷率下降63%,形成“以乐润心、以乐联代、以乐治社”的良性循环。论文进一步揭示,新时代实践中心通过整合音乐艺术资源、搭建代际协作场景、培育社区文化认同,构建起“情感联结—价值培育—治理参与”的立体化社会价值实现机制,为破解老龄化社会代际沟通难题、激活基层社区治理活力提供了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助力构建“老幼共融、文化共享、治理共通”的新型社区生态。

关键词::音乐赋能;老幼共融;新时代实践中心;社会价值;童夕同乐

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1

1.1 现实困境:老龄化社会的代际沟通赤字 2

1.2 政策机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拓展 3

1.3 理论支撑:音乐社会学与代际融合理论 5

二、项目设计:多维场景下的音乐互动体系1

2.1 核心目标 2

2.2 四大功能模块 3

2.2.1 音乐记忆工坊:传统文化的代际转译 6

2.2.2 跨界音乐课堂:代际技能的双向赋能 3

2.2.3 疗愈音乐空间:情感需求的精准响应 6

2.2.4 社区音乐嘉年华:公共空间的活力激活 3

三、实施路径与资源整合4

3.1 三级联动机制 5

3.2 关键实施步骤    2

3.3 资源配置方案 5

四、创新价值与实践成效1

4.1 模式创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 2

4.2 成效评估:多维度指标体系 5

4.3 典型案例:宫涵花园社区的“音乐治社”实践 6

五、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1

5.1 现实挑战 2

5.2 可持续发展路径 5

5.2.1 人才培育:构建“金字塔”梯队 6

5.2.2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乐龄”平台 6

5.2.3 模式输出:从“单点试验”到“网络扩散” 3

六、结论与展望4

6.1 研究结论 5

6.2 未来展望 2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1.1 现实困境:老龄化社会的代际沟通赤字

数据透视:截至202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超50%;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约697万,隔代抚养家庭占比达72%(民政部,2024)。

典型场景:乡村社区中,老年人传统技艺(如戏曲、手工艺)传承断层,儿童缺乏高质量陪伴,代际间文化认知差异显著,形成“数字代沟”“文化断层”双重壁垒。

1.2 政策机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拓展

政策导向:《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促进代际互动,构建老少共融社会”。

平台优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文化枢纽,具备资源整合(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空间支撑(固定活动阵地)、需求响应(精准对接民生)三大核心能力。

1.3 理论支撑:音乐社会学与代际融合理论

音乐治疗原理:音乐作为非语言沟通媒介,可激活大脑边缘系统,促进催产素分泌,增强情感联结(Thaut, 2014)。

代际学习理论:通过“双向知识传递”(老年人传授生活经验,儿童反哺数字技能),构建“共生型”代际关系(Bengtson, 2001)。

社区资本理论:以音乐互动为纽带,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信任、规范、网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Putnam, 2000)。

二、项目设计:多维场景下的音乐互动体系

2.1 核心目标

1.根植文化自信:深化老幼群体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与热爱,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培育传承新苗。

2.涵养核心价值:在音乐共融中自然践行友善、和谐、责任、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构建普惠体系:研发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与专业师资培养模式。

4.提升中心效能: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色品牌,增强吸引力、服务力、凝聚力

2.2 四大功能模块

2.2.1 音乐记忆工坊:传统文化的代际转译

实施路径:

口述史采集:组织老年人录制“音乐记忆故事”(如红色歌曲背后的革命经历、地方戏曲的流变),由儿童担任“数字小助手”进行剪辑制作,形成《社区音乐记忆档案》。

技艺传承工作坊:开设“爷爷的二胡课”“奶奶的童谣课”,采用“1名老人+3名儿童”小组模式,通过“示范—模仿—创新”流程,实现传统乐器演奏、民谣传唱等技艺的活态传承。

预期成果:年度采集音乐故事100个,培养儿童传承人200名,形成社区文化IP“童夕乐韵”。

2.2.2 跨界音乐课堂:代际技能的双向赋能

内容设计:

老年人教授内容 儿童教授内容 融合创作成果

传统戏曲唱腔 电子音乐制作基础 戏曲+电子风改编曲目

民族乐器演奏技巧 短视频剪辑技术 音乐MV《跨越时空的合奏》

节气民谣传唱 音乐游戏开发思路 沉浸式音乐互动游戏

创新点:引入“代际技能交换积分制”,老年人积累的“数字技能积分”可兑换健康体检服务,儿童的“文化传承积分”可兑换学习用品,形成激励闭环。

2.2.3 疗愈音乐空间:情感需求的精准响应

场景一:银发舒缓工坊

针对失独、空巢老人,采用“古琴冥想+自然音疗”组合,配合香薰、正念呼吸引导,缓解焦虑情绪。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参与老人SAS焦虑量表得分下降25%(基线数据n=50)。

场景二:童心共鸣剧场

为留守儿童设计“音乐情绪日记本”,通过歌曲创编(如《我想对爸妈说的话》)表达情感,配合戏剧表演释放压力。干预后儿童孤独感量表(ULS)得分下降22%(p<0.01)。

2.2.4 社区音乐嘉年华:公共空间的活力激活

年度主题活动:

春季:播种希望音乐会:老幼共同创作《春耕序曲》,融合农具打击乐与童声合唱,在实践中心广场演出,吸引超200名居民参与。

秋季:丰收音乐节:举办“代际乐队挑战赛”,鼓励家庭组合(老人+儿童)改编乡村民谣,设置“最具创意奖”“最佳默契奖”,联动周边商户提供赞助,形成“文化+商业”生态。

三、实施路径与资源整合

3.1 三级联动机制

• 政府层:积极对接民政部门,成功将“童夕同乐”计划纳入“银龄互助”项目体系,争取到专项活动资金支持,并推动老幼融合音乐互动纳入社区治理考核指标,从政策层面保障项目落地。

• 中心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整合多方资源。联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系、社工系师生组成志愿者团队,每周提供专业服务;联合社区卫生站为老年参与者提供健康保障;携手老年大学开辟专属活动场地,形成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

• 社区层:孵化“乐龄互助会”与“小音符联盟”自治组织。其中,“乐龄互助会”由25名具备传统音乐技艺的老人组成“银龄讲师团”,承担技艺传授与文化讲述职责;“小音符联盟”吸纳420名儿童学员,形成老幼协同的社区音乐自治力量。

3.2 关键实施步骤


阶段

时间

核心任务

成果产出

调研期

1-2月

开展社区需求评估,覆盖泰州市海陵区5个街道10个社区,完成《老幼群体音乐需求分析报告》;组建由高校教师、社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构成的核心团队,编制《志愿者服务培训手册》

需求分析报告、志愿者培训手册

试点期

3-6月

选取2个社区实践站开设“非遗音乐工坊”“童韵传承班”等试点课程,通过28场活动打磨课程体系,包含“乐器制作”“经典曲目学唱”等6大模块

标准化活动方案、风险应急预案(含设备安全、代际互动冲突处理等细则)

 

推广期

7-12月

将成熟模式复制至8个社区,绘制“音乐互动地图”标注各实践站特色活动(如某社区聚焦地方戏曲,某社区侧重民乐合奏);开展3期骨干培训,培育100名兼具组织能力与音乐素养的社区带头人 

社区覆盖率达60%,骨干人才库名单

深化期

次年

开发“童夕同乐”线上平台,设置“非遗音乐课堂”“代际创作展示”等板块,同步建立数字档案库,收录15部原创作品音频、200余张活动影像;发布年度影响力报告,统计间接影响人群超850人次的数据

数字档案库、年度影响力报告


3.3 资源配置方案

• 人力:建立三级人力体系,高校志愿者(音乐系学生为主)每周服务4小时,承担课程助教、活动策划工作;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职社工,负责日常运营与需求对接;特聘10名退休音乐教师与非遗传承人作为顾问,提供专业指导。

• 物力:实践中心活动室标配钢琴、古筝、非洲鼓等20余种乐器,另设“流动音乐箱”用于户外演出,包含便携式音响、简易打击乐器等设备;开发“老幼共绘歌谱笔记本”“非遗乐器明信片”等文创物料。

• 财力:形成多元资金链,政府购买服务按5万元/社区/年标准拨付;社会捐赠接收乐器30余件、现金2万元;通过文创产品义卖(如老幼合作绘制的《茉莉花》歌谱笔记本)实现年度收益1.2万元,全部反哺项目运营。

四、创新价值与实践成效

4.1 模式创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

• 代际角色重构:打破传统代际关系模式,老年人凭借“银龄讲师团”身份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递者,如在“寻找失落的乡音”活动中,老艺人带领儿童复原本地劳动号子并录入社区文化档案;儿童则通过“科技反哺”,教老人使用调音APP、参与AR沉浸式民乐体验,形成“文化传承+科技反哺”的双向赋能关系。

• 资源循环机制: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将老年大学教室改造为“非遗音乐工坊”,中小学音乐教室作为“童韵传承班”分站点;创新“时间银行”机制,志愿者服务时长可兑换课程体验或社区服务,实现人力资产的可持续运转。

4.2 成效评估:多维度指标体系


维度

指标

基线值

目标值

评估方法

实施成效

文化传承

传统技艺掌握儿童数

35人

200人

技能考核+演出记录

已培养420名学员,35名“小小传承人”通过选拔,12人在市级民乐大赛获奖

情感联结

代际互动频率

0.5次/周

2次/周

活动签到+家长反馈

“1老+1小”结对模式覆盖188名老人与203名儿童,92%老人表示“被需要”,88%儿童形成友善意识

社区治理

居民参与率

28%

60%

问卷调查+活动统计

试点社区参与率提升至55%,涉老纠纷率下降,“老幼同乐合唱团”成为社区文化名片

经济效益

文创产品收益

0

5万元/年

财务报表+义卖记录

已开发3类文创产品,年度义卖收益1.2万元,带动周边商户赞助活动物资价值8000元

社会效益

媒体报道量

2篇

20篇

舆情监测+转载统计

项目获省级非遗创新展演入选资格,线上短视频浏览量超120万次,市级以上媒体报道8篇

4.3 典型案例:宫涵花园社区的“音乐治社”实践

1. 痛点剖析:该社区老龄化率达32%,留守儿童占比18%,居民对社区活动参与热情低,邻里纠纷频发,传统节日氛围淡薄。

2. 创新举措:

(1) 组建“夕阳红民乐队”(15名退休教师)与“小百灵合唱团”(25名小学生),联合创作《社区新貌》组曲,融入本地民谣《紫竹调》旋律,在中秋、重阳等节点开展“音乐睦邻会”演出。

(2) 开设“周末音乐市集”,老幼共制刻有民谣歌词的木梳、手绘陶笛等手工艺品,义卖收益注入社区公益基金,用于帮扶困难家庭。

(3) 开发“音乐+科技”互动项目,通过AR技术让儿童“穿上”戏服与虚拟民乐队合奏,老人则通过H5页面讲述乐器背后的故事。

3. 实践成效:半年内居民参与率从20%提升至55%,邻里纠纷下降;项目形成的“以乐聚人、以乐化人”模式在海陵区5个社区推广,带动周边社区成立多个老幼融合兴趣小组。

五、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现实挑战

1.专业人才短缺:基层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老幼融合音乐互动项目的专业需求。同时,志愿者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较高,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衔接困难,影响活动的持续性和质量。

2.资源整合难题: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信息共享不及时、资源调配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此外,社会资本对该类项目的参与度有限,资金和物资支持不足,制约了项目的拓展和深化。

3.需求差异化:高龄老人与低龄儿童在音乐喜好、认知能力和参与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龄老人更倾向于传统、舒缓的音乐形式,而低龄儿童则对现代、活泼的音乐更感兴趣,这要求活动设计必须进行精准分层,增加了项目设计的难度。

5.2 可持续发展路径

5.2.1 人才培育:构建“金字塔”梯队

1.开展“社区音乐种子计划”,充分利用线上课程平台,如“慕课网”推出《社区音乐活动设计》等课程,面向社区居民广泛招募学员,培育兼职音乐人才。通过系统的线上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音乐教学和活动组织能力,为项目提供充足的基层人才储备。

2.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在高校相关专业中设置“社区音乐治理”选修模块,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既具备音乐专业知识又了解社区治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参与项目实践,为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3.聘请非遗传承人、音乐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组成专家库,为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支持。专家们可以定期开展培训讲座、现场指导活动,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确保项目在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5.2.2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乐龄”平台

1.在平台上展示社区音乐记忆档案,包括传统音乐作品、地方戏曲、民间乐器等资料,采用VR沉浸式体验技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用户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浏览和欣赏,增强对本地音乐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2.设置活动预告、积分兑换、代际需求匹配等功能板块。用户可以及时了解项目活动信息并报名参与,通过参与活动积累积分,兑换相应的奖品或服务。同时,“寻找音乐伙伴”功能可以帮助老幼群体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邀请专业音乐人开展大师课,通过直播的形式实时分享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同步录制精品课程库,方便用户随时回看和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音乐教育资源。

5.2.3 模式输出:从“单点试验”到“网络扩散”

1.编制《老幼融合音乐互动操作指南》,内容涵盖活动方案设计、工具包(包括简易乐器、教学手册等)使用说明、评估量表等。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包,使其他地区和社区能够快速复制和推广该项目,降低项目实施门槛,提高项目的可推广性。

2.联合周边县区实践中心成立“音乐治社联盟”,定期举办交流论坛,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资源。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老幼融合音乐互动项目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

3.积极争取将“老幼音乐互动”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形成地方性标准。通过政策支持,明确项目的定位和目标,规范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为项目的长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该项目中。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1.音乐互动作为一种创新的沟通方式,能够有效破解代际沟通困境,增进老幼群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显著提升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为社区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机制体制,在老幼融合音乐互动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其能够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3.代际融合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双向赋能、系统治理”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实现老幼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避免项目流于形式,确保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6.2 未来展望

学术层面:进一步深化音乐社会学与社区治理的交叉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互动量化评估模型,通过数据化的方式准确衡量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为项目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层面:将项目拓展至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等更多场景,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同时,关注残障、失能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音乐互动形式和内容,让更多人能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益处。

政策层面:积极推动“文化养老”与“儿童友好社区”政策的衔接,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政策的协同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老幼群体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 民政部, 2024.

[2] Thaut M H. Rhythm, Music, and the Brain: Scientific Founda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M]. London: Routledge, 2014.

[3] Bengtson V L.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Aging[M]. New York: Springer, 2001.

[4] 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Z]. 2021-07-20.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