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理有据!北宋“范公堤”起自泰州城下(下)
【编者按】本文入选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主办的“里下河地域文化研讨会”,以及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等主办的“2023大运河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暨徐家桥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交流论文。作者徐杰东,泰州市罡杨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泰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内容提要:据《嘉庆东台县志》和万历《西溪镇志》记载北宋范公堤有“海陵东新城”“虎墩”“小淘浦”三个端点。所以,北宋范公堤分为两部分:范公堤“虎虎段”,从旧小海场(虎墩,今大丰区草堰镇以南)往东南经小淘浦(安丰场)到富安场(旧亦称虎墩、虎阜),长约80里。范公堤“泰东段”自泰州海陵景庄到东台,长约120里。这两部分在东台相交接,合计约200里(宋朝为180里)。
六、捍海堰并非一定在海边
捍海堰,又称“海塘”“捍海塘”“海堤”“捍堰”等等。张文彩先生在《中国海塘工程简史》“前言”第二小节指出:“一般来说,所谓海塘是指沿海筑堤。但江浙一带,海塘有其更广的含义。……正如民国《台州府志•海塘之利》所载云:‘凡潮汐所至,筑塘以捍之,皆为海塘。非必沿海后为海塘也。’”[19]
北宋时期,泰州城北从海陵到兴化的广阔地区,由于“常丰堰”年久失修,经常发生海水倒灌,淹没农田,正如范仲淹在《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中说:“目秋潮之患,浸淫于海陵、兴化二城邑间,五谷不能生。”[20]可见,范公堤主要保护的是海陵、兴化二邑间的农田。
如果说范公堤“虎淘段”是保护农田的第一道屏障,那么,范公堤“新东段”这段“运盐河之捍堰”,则是阻挡海潮保护农田的第二道屏障。我们观看地图,不难发现这段范公堤以西、以北的农田,仍然占海陵、兴化二邑间农田的绝大多数。当然,范公堤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于运河置闸,纳潮水以通漕(运盐)”。
七、范公堤的长度
关于北宋范公堤的长度,地方史志中主要有两种记载:
一、《万历泰州志》《崇祯泰州志》和《嘉庆东台县志》都把范公堤的长度都记载为:“长两万五千六百九十六丈”和“一百四十三里。”[21]《嘉庆东台县志》应该是沿袭前两本泰州志记载的尺寸。唐宋以后直到清朝,1里合180丈(1800尺),25696丈约合143里(25696÷180≈142.76)。
古时候,一尺合计今天多少厘米,根据现在的出土文物,结果各不相同。
明代,现有1956年出土山东梁山洪武年间沉船中出土的骨尺,长31.8厘米。另有传世的嘉靖牙尺长32厘米,所刻线纹精密,当是官尺。据吴承洛著《中国古代度量衡史》考证,明朝1尺长31.10厘米。[22]
但是,综合各种资料,明朝裁衣尺长34厘米,营造尺长32厘米,量地尺长约32.6厘米。本文取明朝1尺长32厘米来估算范公堤的长度,推算其长约164里(256960×0.32=82227.2米,约为82.2公里)。经沿泰东河百度测距,范公堤“新东段”长约108里;沿串场河百度测距,范公堤“虎淘段”长约56里。两段长度加起来与164里基本吻合。
二、南宋时期的李焘、杨仲良、王应麟都把范公堤的长度都记载为180里,合计324000尺(180×1800=324000尺)。
宋代,现有福州新店浮仓山出土的南宋淳祐三年(1243)刻花漆木尺,长28.3厘米。泉州湾宋代海船第十三舱出土的木尺,虽尺寸不全,可知长26厘米。1964年南京孝卫街出土的木尺长31.4厘米。另据吴承洛著《中国古代度量衡史》考证,宋朝1尺长30.72厘米。[23]因为宋朝出土的宋尺尺度相差甚多,现在多以宋1尺为31厘米作暂定之标准。
所以,宋朝记载的范公堤长180里,今天约为200里(324000×0.31=100440米)。
范公堤的长度,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八、范公堤真正的西南起点是“景庄”
其实,千年之前的北宋范公堤真正的西南起点并不是海陵“新城”。
首先,有四种文献资料记载杨公堤的南端起点并不是海陵“新城”,而是“新城”西南方向的“灵济庙”即泰州龙王庙。
明朝成化年间,张瓒《杨公堰记》中记载:“惟我泰州之堰,延袤120里,西自灵济庙起,迤东直抵西溪巡检司,接连东台十二盐课司。”[24]《万历泰州志》记载:“杨公堤,州治东北,起灵济庙,下迤至西溪。”[25]《崇祯泰州志》及《雍正泰州志》都有同样的记载。[26]
这些都说明北宋范公堤是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会延伸到哪里呢?答案是肯定的——泰州城南的上官运盐河。
南宋王应麟说:“筑堰自小海寨东南,至景庄一百八十里,于运河置闸纳潮水以通漕。”这个“景庄”会在哪里呢?
现在,今海陵区有“景庄”(今海陵区城西街道任景社区,由任庄、景庄等自然村合并而成)毗邻上官运盐河。从现在的河道看来,北宋时期泰州下河的三条运盐河(东北方向的泰东河、正北方向的卤汀河、西北方向的古盐大河)相交于泰州灵济庙,向南在“景庄”汇入上官运盐河是一定的。
所以,我们说北宋范公堤由新城向西南延伸10多里到景庄,景庄是北宋范公堤真正的西南起点。
九、范公堤真正的东南起点在富安场
据泰州万历《西溪镇志》记载:范公堤“起海陵东新城乡虎墩,越小淘浦以进。”《嘉庆东台县志》援引《晏溪志》的记载:范公堤“自海陵东新城至虎墩(即今小海),越小淘浦(即今安丰)以南。”这两段记载的最后一个“进”字和一个“南”字,都说明范公堤从虎墩到“小淘浦”是继续向东南延伸的。
由于安丰场南北14里,富安场南北23里,这样北宋范公堤向东南延伸20多里(满足总长度200里),就必然到了富安场。富安场,旧时也称“虎墩”“虎阜”。所以从旧小海场(北虎墩)到富安场(南虎墩)的这段范公堤,我们不妨简称为范公堤“虎虎段”。
所以,我们推论:北宋范公堤真正的东南起点是富安场。
十、“景庄”为何被人们淡忘?
至此,读者还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明清泰州地方志,为什么把范公堤的起点记载为“新城”?那是由于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人们把范公堤的西南起点“景庄”慢慢遗忘的缘故。
“景庄”之所以被人们淡忘,是因为明朝初年新城到景庄段泰东河(以下简称“新景段”泰东河)改道从稻河、草河翻坝进入西城河,再进入上官运盐河。
在这里,我们还得先从泰州州建南唐开挖护城河说起。
在泰州建城之初,泰州的城河只有不到4米宽。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泰州通判马尚将城河拓至深约4米、宽约15米。宋宝庆三年(1227)知州陈垓大挖城河,才将其拓宽到61米。宋端平四年(1234),再次整治城河,使城河的宽和深比原来增加一倍。这时候,是在范仲淹筑堰治水以后200多年,泰州城河才具备了大型的运输功能。但是,此时还不足以让“新景段”泰东河改道。
泰州城河南接长江水系,北连淮河水系,两者水位落差约为0.8米。元朝之前,长江水从瓜洲经古运河到扬州茱萸湾,再向东至泰州时,需经弯曲的80公里水路。流进泰州城河的长江水,水位与淮河水位相差不多,这几乎不影响从泰州里下河向南的船只通行。
真正使“新景段”泰东河改道的原因,起源于一场战争。
元朝末年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部将徐达攻打泰州时,为了借水路速达泰州,自长江口开通济川河(又叫上官河、南官河),直抵泰州南门。原先80公里的水路行程缩减为13.5公里,明军运兵速度提高了,但长江水和淮河水形成了很大的水位差,不仅长期造成里下河地区经常受淹,而且对水上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徐达攻克泰州州城以后,把泰州城河拓宽到161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朝开始治水修坝。在泰州护城河北岸的稻河、草河及城河东岸的老东河上分别筑起西坝、东坝和鲍坝。为了堵住长江之水从通扬运河倾泻下河,必须在多处筑坝。不然,这三个大坝就会形同虚设。“新景段”泰东河的最南端(“景庄”村南)也筑起了大坝。同时修筑的,城南有济川坝,城北有黄龙坝,城西有九里沟坝、张家坝等。
诸河坝建成后,来往客货船特别是运盐船改从稻河、草河翻坝,换船续行,然后通过西城河进入上官运盐河(清咸丰以后,从南官河去口岸,入长江向西),然后运往全国各地。
于是,“新景段”泰东河不再通航,以致慢慢荒废。几百年来,沿河的范公堤也逐渐倒塌、踪影无存,后来渐渐被人们所忘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故而,《晏溪志》和万历《西溪镇志》都把范公堤的西南起点记载为“海陵新城”。从《嘉庆东台县志》以后,人们把杨公堤的起点也记载为“鱼行新城”。
南宋时期,李焘把范公堤的南端起点记载为“耿庄”,杨仲良沿袭李焘的说法,而王应麟把范公堤南端起点记载为“景庄”,李、杨、王三人都认为范公堤北端“堰自小海寨”“凡一百八十里”,所以,我们推断“耿庄”可能就在“景庄”附近。只不过,在李涛之后一百多年,耿庄由于某种原因已不存在,因而王应麟便把范公堤南端起点记载为“景庄”。而“景庄”(今海陵区任景社区)恰恰就是泰州下河的三条运盐河(泰东河、卤汀河、古盐大河)进入上官运盐河的交汇点。
综上所述,范公堤为北宋天圣年间张纶和范仲淹等修建,故称“天圣泰州捍海堰”,它分为两部分:范公堤“泰东段”自泰州海陵景庄(今海陵区任景社区)到东台,今长约120里。范公堤“虎虎段”,从旧小海场(北虎墩,今大丰区草堰镇以南)往南经小淘浦(安丰场)到至富安场(南虎墩),今长约80里。两段范公堤在东台相交接,今总长约200里(宋朝为180里),其中“新东段+虎淘段”长约164里(明朝为143里)。示意图如下:
北宋范公堤示意图(有百度测距)
(景庄,今海陵区任景社区;新城,今海陵区渔行新城;虎墩,旧小海场,今大丰区草堰镇以南;小淘浦,今东台市安丰镇;安丰场,今安丰镇)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范仲淹到泰州西溪担任盐官已过千年,范公堤早已化作一座精神的丰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我们重温清代名臣、官至宰辅的陈宏谋关于杨公堤的著名论述:“明时御史杨君澄,会为重修,亦名曰杨公堰,即范堤之余支也”。我们笃信:北宋范公堤即所谓“天圣泰州捍海堰”,一定是起自泰州城下,纳潮水以通漕运,挡海潮而护农灶,赐福黎民百姓,护佑天下苍生。
资料索引
[19]张文彩.《中国海塘工程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前言》第ⅲ页
[20]范仲淹:《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一。
[21](明)李存信:《万历泰州志》,清抄本:卷一《辨职方•形胜》第七页“范公堤”;(明)刘万春:《崇祯泰州志》,崇祯刻本:卷一《职方志•形胜》第八页“范公堤”;(清)周右(等):《嘉庆东台县志》,嘉庆二十二年刻本:卷十一《水利下•堤圩》第八页“范公堤”。
[22]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六六页
[23]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六六页
[24](明)张瓒:《杨公堰记》,(清)夏荃:《海陵文征附录》,民国八年刻本:卷二十四第十四页。
[25](明)李存信:《万历泰州志》,清抄本:卷一《辨职方•形胜》第七页“杨公堤”。
[26](明)刘万春:《崇祯泰州志》,崇祯刻本:卷一《职方志•形胜》第八页“杨公堤”;(清)褚世喧:《雍正泰州志》,雍正六年刻本:卷一《职方志•形胜》第二十三页“杨公堤”。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 0905津津乐道2023-09-05
- 扩散 | 江苏疾控紧急提醒!90%暴发于校园!2023-09-05
- 主播悦读•开学了|陆一涵:开学啦!我的宝贝2023-09-05
- 人物|“我在海陵修古建”2023-09-05
- 文艺|原创音乐剧《英雄杨根思》创作媒体见面会在泰兴举行2023-09-05
- 悦读|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