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文明村镇|西陈庄村:唤醒古村乡愁 彰显文明风采

来源: 编辑:莫若亚 2022-09-13 09:44:50 查看数:0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的伟大创造,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建设美丽乡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西陈秀水抱村流,两岸人家事事悠”,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西陈庄村坐落在溱湖之畔,形似凤凰,素有“凤地”之称,是传统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里下河古村落。这里古屋鳞次栉比,户户枕巷而居,千载往事趣味横生,唤醒多少乡愁记忆。

党建铸魂 “村庄”变“景区”

西陈庄人文底蕴深厚,村庄环境优美,但由于长期偏居一隅,发展一度滞后。为彻底改变村庄面貌,2014年,在新一届“两委”班子带领下,西陈庄坚持党建铸魂,创建“田园梦·党旗红”品牌,吹响了村庄环境整治的冲锋号。

进出西陈庄主庄台必须经过四座桥。西桥是座危桥,拆除重建时却因桥的走向问题引发邻近两户的争执。为破除村民陈旧观念,村“两委”成员多方搜集资料,引经据典讲述“桥向不影响生活”的生动案例,得到了两户居民的理解。南桥是村庄南入口,桥畔翠柳成荫,村里采纳老党员的建议,在桥上重建“鸣翠亭”,寓意鸣出贤才之意。随后,东桥、西桥、北桥各自建成祥瑞亭、福荫亭、孝睦亭,四亭四桥,景色各异,相互媲美。

村里多方筹措资金,整巷道、改旱厕、美河道,因地制宜刷新古屋斑驳墙,绘制美丽彩绘墙,鼓励村民扮靓庭院。村民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主动捡拾垃圾,清扫路道,巡河护河。

如今,西陈庄华丽转身。一座座寓意美好的景观凉亭,一面面含义深刻的文化墙……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村庄”变“景区”写进了现实生活。

深挖资源 涵养文明乡风

西陈庄每条巷道都尘封着乡愁故事。2018年,村里成立“乡土文史研学”队伍,搜集整理9条巷道的历史传说和人文血脉。如纵贯南北的主巷德邻巷,清末乡绅李荣昌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引得四邻竞相效仿,成为全村以德睦邻的模范巷,故得名“德邻巷”。巷道幽深,满载着温良的乡愁,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的言行。

西陈庄位于姜堰南北文化走廊北部,坐拥“二月二”灯会、书法文化、宗祠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其中,“二月二”灯会规模盛大。每每举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灯、踩高跷、打腰鼓,特色民俗活动多到应接不暇。

为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村里组织“五老”志愿者,重新梳理人文资源,多次召开村民议事会、反复征求村民意见,编出村规民约“三字经”。“三字经”凝聚了民心民力,聚合了向善力量。如村里修建河滨游步道,家家户户让出私田,争当义工;村民李茂余房屋失火,街坊四邻冒着严寒灭火,并争相捐款帮助重建家园;村里扩路,80多岁的徐云英第一个拆房让道……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村里还盘活闲置房屋建成仿古村史馆,用于展陈乡贤成长史和发展奋斗史,唤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土情结。

从巷道到村史馆,文明的种子处处播撒,春风化雨般滋润人们的心田。从育才巷走出去的研究生顾雨青感慨地说,家乡独特的巷道和乡贤文化激励着她不断进取,她准备继续读博,学有所成回报家乡。

农旅融合 乐享田园“梦生活”

西陈庄村按照“农旅康养”思路,在保有美丽风貌的同时,致力发展乡村“美丽经济”。积极探索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齐步走”的新路,与扬州农科院合作,建成“金香玉1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注册“水韵西陈”农业品牌,成立“金口福”优质稻米产销联合体;成功打造集旅游、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农旅项目,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吸纳50多名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文明乡风带动产业兴旺。如今,“二月二”灯会成了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生态大米、绿壳鸡蛋、奶油草莓等应有尽有。家乡美了,游客多了,吸引不少村民返乡创业。李虎、李彪兄弟俩原本在外打工,前几年他们返乡流转500多亩田发展高效农业,同时租下村民闲置房改做农家乐,收入是打工时的5倍。李彪感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也能当老板,过上幸福的田园‘梦生活’!”

如今的西陈庄旧貌换新颜正在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互促并进、产业振兴与文化发展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编辑:康希 钱宇璇(见习)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