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兴化:从“活化石”到“活产业”的跃迁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10-23 17:38:22 查看数:0

近日,“非遗出海,龙舟传谊”启航仪式在兴化市竹泓镇举行。由江苏苏航船业集团精心打造并捐赠给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馆的两艘龙舟,承载着兴化人民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福远渡重洋,成为中华文化在南非的“水上使者”。

这两艘龙舟出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其古法工艺再现了水乡智慧。在兴化,与龙舟技艺相映生辉的,还有激昂穿越时空的茅山号子、震撼热烈的沙沟板凳龙舞等124项非遗瑰宝。

守艺——在传承中沉淀时光

兴化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现已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兴化市有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21项。认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家级2人、省级4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茅山号子,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生产智慧。兴化茅山的先民们在田间劳作时伴随着劳作节奏发出富有韵律的呼喊,一声声质朴的号子刚柔相济,既具北方山歌的高亢,又具南方腔调的柔美,凝聚成自然且充满生命力的旋律。历经千年传承,茅山号子承载着兴化特有的地域风情与人文记忆,是水乡文化的鲜活见证。至今在兴化的田间地头,仍能听到这些古老的号子和民歌。一位老农感慨地说:“这些号子和民歌,就是我们兴化人的根。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茅山号子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如今,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茅山号子和兴化民歌依然在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中被传唱,成为兴化文化的重要象征。

从田间地头的声韵传承,到水乡舟楫的技艺延续,兴化的非遗宝藏中不仅有歌声的回响,更有木作的温度。据传宋代时期,兴化竹泓镇便兴起以制作沿海捕捞渔船为主的手工作坊,历经明清发展,竹木船制作产业已颇具规模。竹泓木船制作工艺繁复考究,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匠心传承。如今,竹泓镇年均生产小木船近4000条,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渔业作业、内河运输及旅游观光等领域。2008年,竹泓木船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兴化市首个“国字号”非遗项目。依托这一传统技艺,木船制造已发展为当地核心富民产业,带动超2000人投身产业链上下游,这些承载着水乡文化底蕴的小木船已然成为传播兴化市非遗技艺魅力的流动名片。

焕新——在融合中激活基因

在今年6月举办的首届非遗展演周中,兴化市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青春气息,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新体验。

主会场上,沙沟板凳龙舞、板桥道情、兴化淮剧以及茅山号子等节目轮番登上舞台,创新融入T台大秀的表现方式,带来最新颖的体验和最鲜活的“水乡好声音”。剪纸大师与木雕创作大师手把手教观众创作,让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现场还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坐镇,展示萌趣十足的虎头鞋、色彩奔放的农民画、栩栩如生的泥塑等艺术品,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有故事的手作”。展演周还设置康养健身区,观众可以体验史氏中医儿科疗法、卞氏眼科疗法、左氏正骨疗法,感受千年康养智慧。

当非遗展演周的舞台将传统与潮流交织成网,兴化非遗的创新触角早已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苏超联赛期间,兴化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善彪凭借数十年沉淀的精湛技艺,精心创作出一幅幅别具匠心的剪纸作品,表达对这场赛事的祝福。作品以传统中国红为主调渲染赛场的火热,不仅是对赛事的美好祈愿,更是一次大胆的文化创新实践,让传统剪纸艺术从静态的民俗画卷中“走”出来,与现代体育赛事跨界交融,以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代文化舞台上绽放新光彩。

共生——在发展中赋能城乡

非遗传承和创新不仅守住文化根脉,创造新体验,对城市发展也有深远影响。百舸竞发、千桨击水,万人空巷、盛况非凡——每年清明时节,茅山村西大河440米水上赛道上演的会船盛景,正成为赋能兴化市发展的文化支点。随着岁月流转,赛道两侧道路、看台等设施已难以匹配现代城市功能需求,戴南镇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投入近500万元启动环境提升工程,通过系统性改造激活非遗场景的城市发展价值。项目以“绿色茅山会船水上赛道”为核心,不仅更新指挥台、观众看台等功能性设施,更通过植入“文化墙”等人文载体,将传统会船民俗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文化符号。河畔新增的绿植花卉与微景观构建起“生态+文化”的复合空间;近万市民参与的“水上运动会”,则让非遗竞技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这种“设施升级+文化赋能”的模式,既解决了观赛环境陈旧问题,更通过场景的现代化表达,使会船民俗从传统节庆活动跃升为城市文化 IP。当千年号子与河岸新景相映成趣,“文化景区”的打造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更以文化价值反哺城市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人文动力。

龙舟文化作为千年水乡符号,通过水上运动中心的活化利用,不仅承办高规格赛事,更拓展皮划艇、动力板等现代水上项目,将传统龙舟赛升级为复合型业态。水上运动中心串联兴化西北片区水上森林、千垛花海等文旅资源,打造江苏省一流的水上运动文化品牌。

如今,兴化非遗代表性项目已从静态的“标本式”保护,迈向了动态的“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新阶段。当地通过系统性挖掘保护、创新性融合转化与整体性价值赋能,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千年水乡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文动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