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泰州姜堰:一根芦笋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5-09-26 18:07:06 查看数:0

秋高气爽,走进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孙舍村田头芦笋深加工基地,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经过选、切、烘、炒等多道工序,绿滴滴的芦笋变成了”芦笋茶叶”。喝上一口芦笋茶,那就是一个字一一‘爽’。前来订购的客户挤破门槛,制茶工脸上洋溢的笑容甭提有多灿烂。

“不瞒你说,芦笋通过深加工,制成芦笋茶叶也是‘逼’出来的办法,”孙舍村党总支书记拜建军还告诉记者,开发芦笋茶叶,完善芦笋产业链,让芦笋身价翻番。现在,芦笋已成为整村人的共富产业,可以这样说,一根芦笋富了一村人。

从孙舍镇到大伦镇,路上颠得心里疼。很早以前,这句顺口溜就成了孙舍村人的“口头禅”。石子路、土路、断头路,比比皆是,村里唯一收入来源就是一个鱼塘,全年经营性收入仅有7000元。

早在几年前,孙舍村就戴上了“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的帽子。2017年,拜建军当了孙舍村的“班长”。“摘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改变‘老样子’,总不能在原地踏步,要有里子。”拜建军直言不讳地说。

村民增收的路在哪里?村民共富的项目在哪里?……一连串的问号,让孙舍村一班人坐不住了。远上山东,近学大安,村里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从芦笋种植起家。

8名村干部投入16万元,成立了泰州市孙舍村富民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置换、搭建大棚、培育种苗,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展开。

全体党员干部一心扑在大棚里。松土、浇水、施肥,摸索芦笋种植经验。2021年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为了抓住春笋成熟的黄金季、蔬菜价格的高峰期,清晨五点,芦笋大棚里就忙开了,孙舍村没有一个村干部缺席。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芦笋飘香。日产1500斤,而且品相、质量上佳,供不应求,一出大棚就发往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大型商超、农贸市场。

235亩的大棚成了孙舍村厚实家底的“底盘”,同时也成了村民共富的“梦工厂”。一组村民于登海,家庭比较困难,他成了第一个沾光的人。“我常年在大棚打工,年收入3万元,心里乐滋滋的。”于登海逢人就夸。如今和于登海一样在大棚打工的村民多达100人。

芦笋是时鲜货,被称为“蔬菜之王”,孙舍人开动脑筋,又打起芦笋种植高附加值的主意,他们建立冷库,采取反季节销售,同时开发出芦笋茶叶,孙舍村有了自己的茶叶经营许可证、商标……。

拜建军告诉记者:“新冠疫情最吃紧的时候,芦笋种植和出售都没有停过,现在从种到收再到市场,已实现全产业链,那真是越种越顺手,越干越有奔头。”他还告诉记者,芦笋种植每年给村集体带来47万元收入,只要肯干,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现在的孙舍村已改变了“穷酸”模样,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了地地道道的产业“蓝领”。产业兴、村民富,过去年轻人“围城”的现象不见了,原先在外奔波的男男女女也返村加入芦笋种植产业大军。2组大学生徐加玲大学毕业后,哪儿也不去,主动回家,助力和美乡村,如今有一群和她一样的年轻人在基地内工作,在“田头梦工厂”收获希望。

过去的土路、石子路变成了通往幸福的宽阔大道,几十条黑臭水体变成了幸福沟河,露天粪坑经过改造,也成了一道风景线。

拜建军对记者说:“现在村里又种上了大蒜和羊肚菌,加上芦笋种植,今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没有问题,从今年开始,全村2000多名村民跟一个‘穷’字可以说再见了。”

编辑:姜景旸  王晶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