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抗烽火到“华指”旌旗,看统战智慧与铁军精神如何在古运盐河激荡出团结抗战的澎湃浪潮?
编者按
80年前,流经苏中大地的古运盐河,见证了郭村保卫战的烽火、姜堰“老虎团”的铁血、如皋火烧竹篱笆的惊焰,它镌刻下“联抗”部队伏击日寇、曲江楼会议凝聚民心的不朽传奇——它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主动脉”,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长风破浪,大河作证,历史永远值得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泰州市姜堰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扬州市江都区、高邮市,泰州市海陵区,南通海安市、如皋市五地融媒,共同推出“胜利之河——古运盐河畔的烽火传奇与时代交响”系列融媒报道,青年记者和南师大师生组成寻访团重走“血色航道”,深入历史现场,记录战斗传奇,以新时代青年视角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那些以弱胜强的斗争、百折不挠的决心、血战到底的气概、视死如归的面孔再一次拨动人们的心弦。今天推出第四期《海安:赤旗漫卷 薪火永续》。
古运盐河在海安穿城而过,河水悠悠不息、向东奔流,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传奇在运盐河畔发生。
从联抗部队的统战印记,到小花厅中回荡的团结抗战强音;从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里民主建政的星火初燃,到“华指”成立时旌旗猎猎的庄严场面——让我们跟随青年记者与南师大师生寻访团的脚步,循着古运盐河,走进历史现场,聆听岁月回声。
新四军联抗纪念馆
热血忠魂耀江海 “联抗”英名铸丰碑
在革命老区曲塘镇,运盐河与南北走向的曲雅河相交。串联起曲雅河两岸烟火的,是联抗桥,老桥本身便是一段红色历史的见证。
1940年6月至9月,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攻占黄桥、姜堰两座苏中重镇。新四军实力日益增强,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及国民党税警团陈泰运敬佩之余,也忧虑能否与新四军继续保持友好合作,他们希望建立一支中立部队,作为他们与新四军之间的缓冲,恰好,此时陈毅也有建立外围军的打算。
于是,1940年10月,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江淮大地的抗日力量,在陈毅的精心策划下,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由深受各方信赖的国民党战地委员会中将设计委员、中共地下党员黄逸峰出面组织,定名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部队取代号“联抗”,并设计火炬和“联抗”字样组合的臂章。
“联抗”的成立,在苏中树起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部队就集中了千余人。1941年,通过讨伐李长江、严惩野三旅,“联抗”防区得到巩固。9月初,刘少奇、陈毅专门召集“联抗”部队连以上党员干部开会。这次会议明确指出,“联抗”部队的任务是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友军,共同抗日,建设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3年是“联抗”地区斗争最为激烈的一年。日伪集中兵力对苏中三分区进行“扫荡”,留在原地坚持的“联抗”部队改编为5个连,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其中,7月2日的曹庄突围战最为惨烈,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200余人。但是二连连长胡英、指导员徐其华都在战斗中牺牲,100多人的二连只有不到20人突围成功。
1944年10月10日,“联抗”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奉命撤销番号,充实进新四军。一大批江海儿女汇入红色大军,投入新的战斗。“联抗”部队只存在了四年,四年中, “联抗”部队作战几十次,歼灭日伪军一千多人 ,国民党顽军五百多人、俘敌近千名,在江海平原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
韩国钧故居、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
民主建政启新篇 紫老风骨照古今
海安,旧称“紫石县”。薪火相传八十余载,今天的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烟火气十足的中大街和东大街,静静矗立着两处旧址,时刻提醒人们“勿忘历史”。
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位于海安市中大街164号,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曾经是佛庵大殿,后来又作为国民党区党部和“中山纪念堂”。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机关及直属部队进驻海安。陈毅收到中共来电,“建设苏北根据地是很大工作,同意陈毅统一苏北军事指挥,同意刘少奇(化名胡服)去苏北与陈(毅)会合布置一切。”
11月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到达海安,在这间屋子里面居住、办公。1940年11月15日,也是在这里,苏北第一届参政会召开。参会代表们来自江都、高邮、泰县等14个县,包含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30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占比不到五分之一。
会议通过了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议案,即不承认反共顽固派韩德勤省政府的议案。同时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通过《施政纲要》和团结抗战、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苏北的决议。
会后,各县相继召开参政会,建立民主政权,开创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共在江苏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小省制”民主政府,确立了中共在苏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场会议中,韩国钧作为苏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爱国士绅,被推选为名誉议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决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主动与新四军领导人交朋友,遭到日伪嫉恨。
韩国钧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心怀家国。1939年,陈毅同志东进后,两人多次在韩公馆的会客厅彻夜长谈。韩国钧被陈毅的抗日决心打动,利用自己的威望,积极联络各界人士,成为新四军与苏北各方沟通的桥梁。1940年9月,韩国钧在韩公馆小花厅内,邀请苏北八县各界人士,召开联合抗日座谈会。会上,老先生拍案而起:“值此敌寇当前,吾等应团结一心,停止内战,一致抗战,共御外敌!”
1941年,日军包围徐家庄,威逼他出任伪职。韩国钧坚决拒绝:“我乃堂堂中国人,岂会做那卖国求荣之事!”此后他被软禁,仍写下“黑白未分棋未了,鸟囚至死不忘飞”明志,最终忧愤成疾,与世长辞。
从联合抗日的奔走疾呼,到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韩国钧先生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如今,韩公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43年1月23日,纪念韩国钧逝世一周年,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成立以其字命名的紫石县。
华中总指挥部落海安
统一军事强根基 铁血丹心写春秋
史海钩沉,岁月悠悠,重回1940年深秋,正是在西大街,刘少奇来海17天,作出重要部署,打开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10月10日,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部队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南下纵队一支队在刘庄、白驹北的狮子口会师。苏中、苏北抗日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华中抗战出现了新局面。10月1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致电陈毅,提出“召集阜宁以南各县党政军民代表大会,成立苏中、苏北行政主任公署”。
11月7日,刘少奇和黄克诚、曾山到达海安,与陈毅、粟裕一起研究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问题。11月10日,刘少奇在海安致电中共中央:“我已到陈毅处,为统一华中军事指挥起见,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同志为八路军、新四军华中各部之总指挥,并加入中原局为委员。如叶希夷(叶挺)同志到华中,即由叶任总指挥,陈毅副之……”
11月12日,中央书记处复电,同意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在海安西寺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新四军、八路军指战员约七百人。
会上,宣布叶挺为总指挥(未到职),陈毅为副总指挥,胡服(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未到职),钟期光为政治部副主任。“华指”成立后,规定了各部队统一待遇等问题,明确了盐城以北地区(含盐城县)为八路军防区,刘庄以南地区为新四军防区。
1940年11月23日夜,刘少奇、陈毅离开海安。“华指”也于11月24日中午移至盐城文庙。“华指”的成立,为之后在盐城重新建立新四军军部奠定了基础。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以“华指”及所属部队为基础,重新组建了新四军军部,并重新编组了新四军所属部队,虽然“华指”只存在了两个月,但却在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赤旗漫卷,薪火永传。滔滔运盐河见证着海安的红色史诗:从联抗烽火到参政星火,从统战智慧到铁军会师。这片热土上的英雄壮歌已融入城市血脉,化作新时代奋进的力量。今日海安,正以不朽的革命精神,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续写时代华章!
寻访感言
“胜利之河”寻访团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孟清扬表示,曲雅河两岸,是繁华的烟火人间,联抗路上,车来车往;联抗桥下,小船划过。都说城以河兴,在这里,我亲眼所见运盐河和曲雅河畔的热闹。令人感动的是,路过的行人、放学的孩童,这里的人们无人不知联抗部队的传奇,他们口口相传,构成了红色精神绵延最生动的写照。
胜利之河”寻访团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祝思艺表示,解说员介绍,韩公馆的广玉兰是韩国钧老先生手植,如今树龄已有百年,百年来,这株广玉兰见证了时光更迭,也见证了陈毅、粟裕等一众革命前辈的奋斗岁月,玉兰就在曾经开会的“小花厅”前,一如韩老先生的风骨,脱俗如风、纤尘不染。
胜利之河”寻访团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程昱菡表示,走过西大街的石板街,抚过古旧的砖墙,历史的痕迹在我眼前无比清晰。叮叮当当的自行车、吱吱呀呀的躺椅,在一扇又一扇敞开的门里,我看见了最纯粹的慢生活。谁能想到,这里曾经飞出过“八百里加急”的要函,曾经诞生了那样的重要决策,我想,正是先辈们无数个点灯钻研的夜晚,无数次推翻重来的勇气和魄力,才能成就现在这巷弄里的“慢”和平静美好的今天。
- 【地评线】新华日报辛仲平:历史的回响 复兴的足音2025-09-03
- 【地评线】荔枝网评:让“人工智能+”更有温度2025-09-03
- 【好评中国】紫金e评: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前行2025-09-03
- 盛世阅兵:映照历史光辉,照亮和平未来2025-09-03
- 赓续抗战精神 凝聚磅礴伟力2025-09-03
- AIGC创意MV|恰中国 正少年2025-09-03